存教育基金最該做的7件事

作者:李雪雯 (親子天下)

存子女教育基金好像是筆天文數字,但只要掌握7大原則與方向,父母其實也可以輕鬆達成目標。

存教育基金最該做的7件事

十一月初,教育部前集結一百多位來自十多所大學的學生代表,高舉「我大二學貸二十萬」、「我大三學貸三十萬」……的標語,要求教育部承諾「不調漲學費」。其中一位學生的媽媽對媒體表示,她有兩個就讀私立大學的孩子,每年開學一口氣要付十萬元學費,每人每月還要一萬元生活費,實在是非常辛苦。

根據教育部統計,申請就學貸款人數逐年增加。民國九十七學年度大專院校以上學生,申請就學貸款人數比率近二八%;幾乎是每四位大學生,就有一位大學生一畢業便成為背三十萬貸款的「學債族」。

七成父母擔心教育基金不足

目前台灣的父母對於高昂的子女教育基金,普遍是「坐而言」多於「起而行」。曾有金融業者調查,七成父母都想提早幫孩子準備教育基金,但實際上只有五成開始準備;更有七成家長沒把握能夠存到目標的七成。

專家看法是,存教育基金是場馬拉松,比的是耐力,沒有一般人想像中的困難。只要掌握好以下原則,相信許多父母都可以輕鬆達成目標。

1. 自問「想讓孩子受什麼教育」

要念公立或私立學校?從小學還是從國中開始?要補英文或音樂嗎?現代人孩子生得少,愈來愈多父母從小就重金投資。

若是預備讓孩子念公立國中小,加上民國一○三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父母應該是在孩子念大學階段,開銷才會大幅成長。

但若是預備讓孩子從國小或國中開始念私立學校,就更要提早規劃和準備。目前公、私立大專院校一學期的學雜費,大約從兩萬九千元至五萬五千元不等,大學四年下來,公、私立學校的差額約二十萬元左右。如果小孩念的是七年制的醫學院,甚至還有出國計畫,需要的資金差異更大。

正因為這些差異,父母應提早了解自己財務的優、劣勢,以及孩子性向,先釐清教育基金的目標。

2. 提早準備是輕鬆的唯一原則

儘管教育經費只會愈來愈貴,但是,只要父母提早十或十五年開始準備,靠著時間複利效果,可讓「儲存子女教育基金」變得相對輕鬆、省力一些。舉例來說,同樣是存一百萬元教育基金、每年投資報酬率是二%,假設只有十年,父母每月至少要投資七千五百元;若是時間拉長到二十年,每月只需準備三千三百元。

3. 保守估計教育基金報酬率

許多父母在「投資報酬率」的估算上,都太過於樂觀。

多數父母聽信金融機構廣告,普遍是以「年平均報酬五%、一○%或一五%」來估算。但現實狀況是,目前最穩定的投資工具「公債」,每年殖利率(指投資債券至到期日這段期間的投資報酬率)還不到二%。過分樂觀的估計報酬率,可能未來會存不到目標。

因此,最適合的投資報酬率預期,應比照「公債殖利率」,或是比銀行一年期定存利率高一些(目前約一‧三%~一‧四%),比較不會與市場現實脫節太多。

4. 慎選投資工具,注意「期間、利率、保障範圍」

用錯投資工具,很有可能會讓準備教育金的工作「事倍功半」。這其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選擇用「儲蓄險」來籌措子女未來的學費。一般最簡單的原則是「保險和投資要分開」,想要保障,就買單純的保險;想要投資,就以定存、基金或股票等投資工具為主。

儲蓄險想兼顧「儲蓄」和「保險」雙效功能,但這種號稱可「結合保障與儲蓄」的商品,實際上常常保障功能既不如一般保險,投資報酬率又低於一般投資工具,是想要輕鬆籌措教育金的父母們,最應該避免使用的商品。

父母決定投資前,務必要問清楚年投資報酬率是多少?保障期間和實際金額又是多少?和定期保險相比如何?

以購買某家壽險公司的六年期儲蓄險及自行投資來比較,這張六年期儲蓄險號稱「預定利率」是二‧五%,但要注意「預定利率」不等於「年投資報酬率」,因為儲蓄保險的年投資報酬率計算,還必須扣除保單的費用率。

以這張儲蓄險為例,實際年投資報酬率低於一%,還不及銀行定存(當然,實際投資報酬率還要看各家保險公司投資能力高低而定,但一般來說,也不會高過市場裡的公債殖利率或二%太多,購買前一定要請保險業務員精算過才行)。此外,這張儲蓄險的保障期間也只有六年,還不如購買定期保險。

最後,對於許多既沒有金融背景、又不善於投資理財的父母來說,千萬別把投資這件事弄得太過複雜,最好是「愈簡單愈好」。也就是說,太複雜、自己又聽不懂的商品,就算理專們把這商品說得天花亂墜,也千萬不要輕易嘗試。

5. 一定要「專款專用」

檢討許多父母在準備教育基金的失敗,最主要就是沒做到「專款專用」。

存教育基金應該使用單獨的儲蓄帳戶,而不是跟一般家用帳戶共用,否則常會因為許多原因或突發狀況,讓整個計畫隨時中斷,甚至得重新開始。

6. 定期檢視投資結果

許多父母在籌措子女教育基金時,不是常常更換,就是久久放著不動。有些父母會認為,既然是長期投資就是「放著不管」。事實上,定期定額也要定期檢視,要設立明確的停損、停利目標,而不是完全放著不管,以免等到真正要用錢的那一天,才發現投資儲蓄的「米缸」,早就被虧損的「米蟲」給吃光光。

最好的方式是,預先設定一個自己可接受的「停損」或「停利」的數字,例如:賠一成要出場、賺兩成先「落袋為安」。每月或至少每季,根據投資賺賠的結果,必須有紀律性的做出實際的行動。

7. 別忘了給自己買保險

許多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為他買了周全的保險,最後忘記自己,但其實自己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是最該買足保障的對象。

世事總無常,就算父母們擬定好了最周全的投資計畫,各種投資風險也都做到「滴水不漏」,卻不能保證這計畫不會因為「人」的變動而出現失誤。回到買保險這件事上,父母最該買的保障,應該是「自己不在孩子身邊且無法賺錢後,子女們還能有一筆錢可以繼續讀書及生活」,而不是幫子女買一大堆子女教育年金險。

至於要買多少的保障呢?最務實的做法就是比照「須準備的金額」投保。舉例來說,計算出「要準備兩百萬元子女教育基金才夠用」之後,就同時替家中主要賺錢的人投保等額的保險。

如果只有先生在賺錢,就以先生為被保險人購買兩百萬元保障;假設夫妻賺錢相同,則各買一百萬元的保額。掌握上述原則,現在就開始行動吧!準備教育基金得要爭取時間,愈早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