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中國矽谷掀教育投資熱

作者:賓靜蓀 (親子天下)

科技正為北京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包括教育,在三股推力驅使下,科技參與教育的趨勢來得快又急,大幅改變許多學校的教學形式和課程,幫助孩子客製化學習。

北京 中國矽谷掀教育投資熱

北京世貿天階購物中心前。一個由六個大型電視屏組成、全長兩百五十公尺的「夢幻天幕」就在頭頂,每逢整點播放太陽系、海洋世界等各種主題影片,只要抬頭,就彷彿身歷其境,宇宙盡收眼底。同時,它也是付費廣告平台,讓北京人共享告白、求婚的驚喜。

科技帶來翻天覆地的便利和改變,不僅形塑北京新建築天際線,也收攏在上億個手機小螢幕裡。生活大小事,一支手機就能搞定,打滴(叫車)、購物、找路、買票、訂餐、娛樂、進修……而小孩也得有手機,小學二年級的牛牛就申請了一個微信號,因為過年期間,長輩們的「紅包」都透過微信發送。

科技正在融入中小學生家庭、學校

學習,也非手機不可。三年級的琪琪每天放學後,「寫功課」不用紙筆,她用手機連上「一起作業網」,閱讀老師當天分派的英文文章並做完小測驗、練習朗誦短文再上傳音頻……系統立刻批改反饋;功課內容和結果,同步傳進爸媽手機。全中國有六千萬中小學生、老師和家長,每天在使用「一起作業網」,而且完全免費。另外,「洋蔥數學」幫助四億人次的初中生,看動畫秒懂數學知識點,玩遊戲練習解題能力。VIPKID提供英文直播課,人在北美的英文老師,和孩子連線,按照孩子程度、興趣、個性、上課專注度,每次二十五分鐘讓孩子不怕開口說英文,目前有三十萬付費會員。

科技已經融入北京中小學生的家庭和學校,改變了中國下一代的學習和教育方式。

中國崛起已不是經濟預測,而是世界各國正在習慣的新國際局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在二○二七年,中國的GDP(國民生產毛額)將超過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就在台灣隔壁,新的經濟巨人,每一年新生兒的數量相當於四分之三台灣人口。中國的中小學生,未來就是你我孩子的同學、同事或競爭對手。

科技改變中國的教育,驅動截然不同的發展、更有效的學習。一方面帶來幫助孩子客製化學習的可能,也促成更激烈的分數競爭。在中國,因為教育資源分配極為不均,頂尖大學的錄取率低(5%~24%),除了金字塔頂端家庭送孩子出國,考試選才仍舊是階級改變的重要關鍵。要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依然只有擠進窄門一條路。

科技融入,大幅改變許多學校的課程形式、教法,但精英圈父母依然有「小升初」(小學升初中)「擇名校」的壓力,中小學生的課業負擔也依然沉重。根據今年三月公布的〈中小學生「減負」問題研究報告〉,中國中小學生每週花在課外補習的時間13.8小時,居世界第一。

「如果沒有跳脫應試教育的邏輯,科技再創新也無益於孩子,」中國民間教育智庫、二十一世紀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指出科技潮流下,教育改革的困難。

在中國,為什麼科技參與教育的趨勢來得這麼急?

推力1:大量資本投入在線教育產業

不同於台灣的線上教育平台多靠非營利的基金會支撐,中國的在線(線上)教育則是「在風口上」的淘金產業。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在二○一六下半年六個月內,中國人用手機App購買在線教育課程的比率增加兩成,僅次於叫外賣。k-12在線教育產業背後流動著龐大資金,新創公司動輒獲得上億人民幣融資,「好像十九世紀美國的淘金熱一樣,」來自美國舊金山、同樣在做教育創新創投的「矽谷學校基金」執行長葛林柏(Brian Greenberg)曾對《親子天下》如此形容。

二○一七年最火、最吸金的新創企業代表之一VIPKID,主打旗下有四萬名北美外教、提供一對一兒少線上英語教學。去年在阿里巴巴雙十一購物平台上,VIPKID二十四小時內銷售額就破億元人民幣。它也是二○一七年中國互聯網教育類排名第一的新創企業,市值高達十五億美元。

推力2:從上往下的政策主導

結合科技的教育產品是資本市場新寵,自然吸引人才和資金,再加上政府也宣示將是重點政策方向,更確立了蓬勃發展。在中國,一切唯政策是從。不僅企業走向要看政策,學校教學要看政策,連一般父母都要看政策。一位沒有北京戶口的科技業爸爸說:「為孩子入學,我們得緊盯政策,因為規定常常變,搞得父母焦頭爛額。」

中國在新時代,要創造新經濟,需要新人才。二○一六年國務院發布「教育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精準定調未來五年要以科技和創新,進行「教育的結構性改革」,包括推動「互聯網+教育」、創新教學法、教師專業發展,並以科技連結城市資源,去彌補、支援資源和師資都缺乏的廣大偏鄉。

北京是創新火車頭,也是各種變革的實驗基地。各公立中小學已帶頭進行各種改變,明星學校資源愈多,改革幅度愈大,實驗結果將推廣全國,影響一.四億中小學生和四千萬高中生。

「快」科技融入「慢」教育,最明顯是課程個性化、整合化、實踐化。當今世界教育趨勢的關鍵字如PBL(專題式學習)、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等,北京各校的課表上一個都不缺。很多學校開出每週共四小時的「信息技術課」(數位資訊)、「通用技術課」(傳統木工、銲接等),類似台灣的生活科技,培養動手做的能力。

新課程增加學生的選擇。中學跑班、選修課已是常態。培養黨政軍人才的北京十一學校(完全中學),是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驗學校。全校四千多位學生一人一課表,「動用了三個數學博士排課表,排出一千四百多個班!」北京師大第三附中校長白計明讚嘆說:「從立場上是真想讓孩子按興趣選,但現實上,每個學校資源不同,教室及師資安排、管理上都還存在很多挑戰。」

新課程增加跨領域、結合生活的元素。北京各校都有STEAM課程,科技常結合傳統中國文化。北京師大第三附中的3D社團,高一學生閱讀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透過理解和想像,用程式設計畫出復原圖,並用3D列印出阿房宮模型來。「成果展時,學生對全校演出《阿房宮賦》,並拍成微電影,他們學到團隊分工、解決問題的能力,」資訊藝術主任賈藜欣慰表示。

推力3:八○後中產家長求新求變

同時,中國也出現另一種求變的需求。第一代獨生子女已成為父母,他們在經濟和教育理念上都不同於上一代。八○後的年輕父母更樂於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不滿體制內教育只為「提分」、應試,他們開始為孩子的獨特性,尋求不同的教養、教育方式。有的加入逐漸增加的體制外學校,有的自己創辦學校,有的甚至在家自學。「中國教育成長最快的一塊,就是近幾年不斷冒出來的小規模創新學校,」楊東平觀察。但因為中國沒有學校法保障個別學校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楊東平稱這些學校是「非法創新」。

在北京就有一所借鏡美國矽谷AltSchool的「一土學校」,吸引一百多個北京家庭。創辦人李一諾是比爾蓋茲基金會中國代表,先生申華章是網路創業家,他們用科技和企管優勢辦學,在創新教育家長圈中有很多追隨者。李一諾講話飛快、中英文夾雜,北京一土站穩腳步,她已經開始忙著開一土分校。

教育創新需要多元開放社會當後盾

科技帶來進步,也掀開矛盾。教育是社會價值的展現。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孩子選擇的教育,以及科技帶來的教育創新,都需要一個多元開放社會的包容和支持,才能茁壯。剛從北京旅遊回台的精神科醫師、作家沈政男在臉書寫下他的觀察:「似乎整個北京都還像是一所小學,由政府時時刻刻告訴市民,這個不要做,那個要注意。」

《親子天下》在北京採訪時間正好遇上兩會會期,明顯感受到緊張的氣氛:邀約已久的幾所公立名校幾乎同時拒絕受訪,連原先答應的學校,也臨時拒訪;北大校園禁止外人進出(除非有北大師生帶領);北京戒備森嚴,每個地鐵站除例行行李檢查,出入口多了兩名衛兵站崗;北京火車站每個出口僅容一人通過,並裝有六個監視器;無所不在的擴音器和標語,隨時放送各種口號和指示……

世界、社會翻天覆地的變了,但北京的政治氛圍沒有改變,各種管制像一個隱形天花板,隨時罩在頭頂。

考試選才不改變,科技再創新也無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是中國知名民間教育智庫,2003年以來,每年出版《中國教育藍皮書》、研究各種教育改革,近年更推動教育創新,院長楊東平也是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以下是他的專訪精華:

談到科技改變教育,要看你的目標。「學而思」(知名培訓機構)做了一個科技產品「魔鏡系統」,把人臉辨識應用到教室,可以看到每一位學生每一分鐘的專注程度,再反饋給教學。你想想,對學生來講,是不是一場新的災難?不能有一分鐘走神。在應試教育邏輯下做科技創新,就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所謂「高效課堂」,關注還是在分數,不是在人的發展上,就是追求分數、考試、排名。

中國基礎教育的問題,就是應試教育,小升初、中考、高考,圍繞分數的學業競爭和擇校競爭非常激烈。義務教育是保障每個小孩的受教權,學校應該一視同仁沒有差別,但我們的義務教育學校差距非常大,家長就要擇校,這就是補習熱的背景。現在下放到幼升小的競爭,最誇張的是補習下放到3歲以下托兒所的奧數教育。

讓每一所學校均衡發展,是義務教育「減負」的重要因素。高中階段的多樣化,也是遏止應試教育和補習競爭的背景。家長的選擇性增加,就不用那麼焦慮,一定要擠到一個明星學校了。

社會的開放程度、價值觀比以前多元,家長的選擇增加。如果經濟條件好,還可以出國,所以留學教育非常強大,國際學校辦得非常旺盛。現在因為網路科技,選擇在家上學的人也不斷增加。對真正有學習能力的人,他的學習可能性很多,不一定非要上重點學校。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是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