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明日學校

認識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學1:感受自然,享受學習

文/李宜蓁
沒有教科書的學校,怎麼上課?這所沒有明顯大門和圍牆的學校,遵循人智學教育理論辦學,也是東亞華語區最完整的華德福系統中小學校。


六月底,宜蘭冬山慈心華德福中小學校園,國中和國小高年級的學生聚在一塊打球,學校穿堂迴盪著籃球的拍打聲、笑聲與蟬叫聲,完全嗅不出一般國中拚二次基測的肅殺氣氛。


慈心華德福實驗學校,辦學規模從剛開始的幼稚園、小學一直擴展到國中部,目前已有四十二位教職員工、四百七十名學生,正積極籌辦高中部。慈心華德福堅持適性教育,吸引不少外縣市家長「用腳投票」,為了孩子而舉家遷居後山,連學校附近的房地產廣告都以「華德福」為號召。


宜蘭國中生口耳相傳,這是一所「沒有考試、不寫作業」的特教學校;宜蘭人則認為這是一所只教畫圖、種田、爬山,「都在玩、沒在念書」的貴族學校。國中部教務主任王智弘澄清,慈心屬公辦民營性質,收費與一般公立學校差不多;從九年級起,他們也有七次的基測模擬考。今年基測,第三屆共三十八位的國中畢業生,有八位的基測PR值落在九二~九五之間,最高的三九三分可以上宜蘭的第一志願高中。


沒有教科書,學生自己做課本

慈心的課程目標表面上看來與九年一貫大同小異,但設計的課程內容與教授的方式特別考量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希望他們用正面、健康的態度認識全世界,創辦人張純淑分析。慈心每學年有四學期,課程規劃分為主課程(國語、數學、社會、自然),副課程(英語、泥塑、木工、手工、音樂等其他藝術課程),以及身心發展健康等其他課程。


主課程以三到四週為一個單位,每天早上進行兩小時持續的浸泡式學習,不只要孩子用腦思考,還要努力喚醒他們生命中與知識相關的一切感官經驗,讓知識與生活連結;副課程則希望透過多元的藝術課程,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情感能力,並在生活中累積豐富美好的感官記憶。


九年級導師謝易霖認為,在慈心上課傳達的不只是知識,還有練習探索知識的方法。慈心沒有教科書,所有的教材都由老師融會貫通,呈現在造型像一本書的黑板上,然後用熱情邀請學生一起來探索。課堂最後幾分鐘,上課內容經學生歸納整理,再記錄到自己每堂課的「工作本」裡頭,也就是自己畫自己的課本。


王智弘猶記得,剛來慈心時每天畫黑板的身心壓力。小學生經常用崇拜的眼神望著黑板,但正值青春期、想挑戰全世界的青少年會毫不留情吐槽:「好醜喔,我們是華德福耶,他們怎麼會聘你來當老師!」王智弘說,這就是典型的青少年,他們一方面需要歸屬、與人連結,另一方面又渴望與眾不同、亟需挑戰。在這個自我認同萌芽階段,老師的應對、包容與指引,以及整體教育環境成為影響關鍵。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