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選委員介紹

陳藹玲

詹志禹 政大教育學系教授

教育這條路,在人類社會已經是條古道,難免僵化或定型。大部分人沿著前人的道路一直走,難免會忘記初衷。只有另闢蹊徑者,才能重新發現路旁的花朵,重新體驗探索的興奮,重新尋回道路的本質。

看到台灣社會這麼多人熱情投入教育創新,確實是一件讓人感動的事。從這次參與「教育創新100」募集活動的案例來看,我發現至少有20種創新的努力,包括:

一、做中學/自造者運動:例如高雄市教育局成立自造教育推動團隊,邱文盛在花蓮率先推動創客教育,葉兆祺在中寮鄉推動「兒童專利發明教育」,還有WeSchool維創教育的創客教育和專題學習、溫志榮的「自力造舟」主題式教學、橘子蘋果兒童程式學苑的程式教育以及蘇恆誠的程式教育與自造教育等,都反應了這股新趨勢。

二、玩中學/遊戲化教學:例如侯惠澤的微翻轉與「走過台灣」桌遊,E-game 的U世代島嶼學習樂園,宏鼎資訊的遊戲、合作與行動學習三結合,「玩轉學校」的遊戲化營隊與課後跨界教學等。

三、善用網路科技的教育:例如均一教育平台、LIS線上教學平台、網奕資訊等。

四、偏鄉或弱勢者教育:創新策略多樣繽紛,例如TFT、台東書屋、五味屋、蘇文鈺、甘樂文創等,其創新模式各具風華,且有在地特色。

五、另類或實驗教育:另類不是一類,實驗也很多元,例如張純淑與宜蘭的慈心華德福、台東的均一高中、陳怡光的自學家庭與影音實驗學校,鄭婉琪的赤皮仔自學團等、張淑玲的昶心蒙特梭利、劉獻東的宜蘭內城國中小,其中有些案例雖然歷史已久,在主流社會當中卻仍顯得獨特新穎。

六、為高風險或特教孩子創造新體驗:例如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高雄市接納自閉症學會、陶璽特教工作室等。

七、國文教學創新:例如洪孟君以及「暢談國文」團隊等。

八、數學教學創新:例如賴以威、彭甫堅、黃光文、「藝數摺學」社團、洪進益、陳維民、吳如皓、蔡慶鴻等,創新策略包括善用遊戲、繪本、魔術、動手做實驗或甚至摺紙藝術等方式提升數學學習動機與成效。

九、英文教學創新:例如陳超明提倡「教少卻能學多」並「以教好取代教完」,阿滴英文採用幽默、實用與情境化教學,沈佳慧實施虛擬實境跨國英語教學,蔡鈺伶透過真實語料推動英語共讀,林淑媛、李貞慧、戴逸群,以及「英文APP遊學團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則都擅長英文讀本、繪本教學。

十、自然科學教育創新:例如「法拉第少年」的探索體驗學習,鍾昌宏的科學教育翻轉,林永欽的豐富實驗課,林宣安的長億高中自然解說團隊, 簡志祥的個別化學習模式,陳柏憲的「LiFe 生活化學」

十一、社會領域教育創新:例如郭至和、洪敏勝、呂昱達以及北投國小社會領域等,創新策略包括應用DFC、學思達、踏查、生活時事、地方特色、公民行動或以全球為教室等。

十二、藝術領域教育創新:例如宜蘭市中山國民小學的數位音樂教學,高雄市立興仁國民中學的電焊與裝置藝術教學等。

十三、健康與體育創新:例如「我的開心農場FCARE」的友善農耕教育,蔡武諺的跳繩運動,「武林文創」的唐詩功夫等。

十四、綜合領域教育創新:例如臺東長濱鄉竹湖國小的「面面俱稻」主題統整教學等。

十五、跨領域的學習模式:例如DFC的「感受、想像、執行、分享」、張輝誠的「學思達教學法」,蘇明進的「未來能力導向教學」、王政忠的「MAPS教學法」、吳嘉明連結DFC模式的問題解決教學等。

十六、整合運用各類創新教學模式與資源:例如鄭漢文、陳清圳、施信源、吳明柱等。

十七、補充制式課程的不足:例如芯福里的EQ教育,蔡淇華的社團指導與品格運動,楊德恩的品格籃球,超越文創教育基金會的達人分享,接棒啟蒙計畫的職涯教育,柯沛寧的自我領導力教育,王嘉納的木工教學,陳光鴻的表達力課程,謝智謀的探險治療,「青年尬科學」的科普閱讀與科學短講競賽,李易倫的影像紀錄與媒體素養教學,奇德王國在小學階段提供的創業教育情境體驗等。

十八、活化教師專業社群:例如溫美玉的「溫老師備課趴」,洪旭亮的「教育噗浪客」,彭甫堅的「數學咖啡館」,藍偉瑩的共備教師社群,陳慧齡導演與「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師共備社群,左營高中的跨領域藝術社群等。

十九、新型態的教育創業:例如蘇仰志的雜學校策展,綿羊犬的臺灣原創玩具,臺灣BAR的《動畫臺灣史》,陳慕天的教科書再造計畫等。

二十、其他。

由於參與者的數量龐大,上述整理並不完整。此外,有些案例屬於多重類別,暫時歸類,僅供參考。創新是一種程度問題,不是類別問題;是一種獨特性,不是時間性。教育創新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仍然是學習者的成長、社會的改善與環境的永續,只要重新掌握教育的本質,創新思維與實踐策略可以開天闢地,也可以歷久彌新。

2018教育創新100最新募集

立即看 >>

pop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