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親子天下》第一次舉辦創意教師100的募集,希望找出願意嘗試翻轉教學,願意改變課堂風貌,以學生爲中心的熱血老師們,讓教育的變革,跳脫以「考試」爲中心的思考,把整體社會的關注,轉向教與學的改變,匯聚新的共識和方向。這3年來,社群化的教師共備和教學分享,風起雲湧。我們看到令人欣慰的,由下而上的改變:張輝誠老師的學思達、溫美玉老師的備課趴、王政忠老師「夢的N次次方——偏鄉教師支持學習系統」等各種脈絡,激勵許許多多的現場教師起身行動,勇於分享和實踐。
做爲長期關注教育創新的媒體平台,看到這幾年的變化,我們也不斷反思:教育現場改變的速度,趕得上應對科技和全球化帶來的創新風暴嗎?把教育改革的重擔和期許,僅僅放在「教師」這單一角色上,是否不全面也不公平?下一步該怎麽做,才能讓點狀的創新實踐,成爲系統的力道,加速串連與改變?「教育創新100」,是《親子天下》面對下一階段的提案和嘗試,我們希望,在此次募集中,開放鼓勵教師之外,校長、教育行政、公部門,乃至民間和企業的投入。讓教育創新,不僅是教師的責任,而是一場動員體制內外的社會運動。
2015年開始,台灣是全亞洲第一個通過實驗教育法制化的國家,如果我們此時此刻做對事情,台灣非常有可能成為亞洲的教育創新中心,提供各種鼓勵多元適性的教育選擇。教育創新,也是產業轉型、創業的新機會,我們應該積極鼓勵企業和體制內外教育的交流,共同創造新典範與新價值。
此次「教育創新100」專案,透過自薦、他薦,加上編輯部主動邀請的人選,總共近350組。評選委員選出了130組入選個人和團體。為了傳承上一波的翻轉經歷,同時確保人選組成的多元性,《親子天下》特別邀請推薦了40組人選:包含第一波翻轉教育的實踐推手,如葉丙成、張輝誠、藍偉瑩、王政忠、溫美玉、蘇明進等老師;投入教育甚深的民間團體,如均一教育基金會、TFT(爲台灣而教)、台東書屋、五味屋、從事偏鄉程式教育的蘇文鈺老師、DFC的許芯瑋等;還有實驗教育開拓者,如慈心華德福創辦人張純淑、自學教父陳怡光等人(詳細名單見「特別邀請」)。
「非傳統教育領域」的年輕團隊,用新世代的工具,試圖帶來教育的破壞式創新(譬如台灣吧、阿滴英文、LIS、綿羊犬工作室等),即使目前還未被認為是「教育」體系的主流,仍然被特別邀請納入此次「教育創新100」,希望有機會透過年輕人的衝撞,帶來新的刺激和跨世代的視野。
審閱報名資料的過程中,評選委員們特別看重「跳脫框架的創新性」和「建構系統、衍生永續的可能」。很多老師精采的個別教案,很可能在相較下缺乏團體和系統化的支援,成爲遺珠之憾。有些學校或老師在學校穩扎穩打,持續優化現有作為,但因為不符合「突破框架」的創新期待,也會被放在第二順位。沒有入選的學校和老師,並不代表不被認同,只是不在此次募集的聚焦範圍。
民間組織和企業,若能在極爲缺乏但重要的創新領域中協力打頭陣:如程式設計、系統思考、數位學習等,同時又有公益性格,則更能獲得評選委員的認同。以類別而言,我個人在選擇優先順序時,特別看重「強化學習動機」和「提供適性發展」的各種解決方案。我認為這將是AI時代基礎教育兩大難題。此次入選團隊中常見的創客課程、自造者運動、桌遊等遊戲化學習,都是值得推廣擴大的方向。
翻讀報名資料時,我常常是熱血沸騰且感動不已的。回想起《親子天下》創辦至今這9年的變化:看重分數與成績的主流價值觀逐漸鬆動;適性多元的教育選擇,在看似乾涸的沙漠中冒出春芽;教師的自我覺醒與社群化的自主學習風潮,完全不是靠著政府的權威或評鑑壓力而成就⋯⋯凡此種種,誰能說台灣的教育沒有進步呢?
雖然,體制進步的速度趕不上科技的變化,人工智慧來臨的時代,更加映照出現行教育體系的捉襟見肘。面對眼前種種難題,總是難免心焦。但拉長時間,回頭看我們曾經的投入和積累,便覺得氣力飽滿,有前行的樂觀和勇氣。
「就算明天是世界的末了,今天我仍要種下一棵蘋果樹」,15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如是說。這也是《親子天下》提案「教育創新100」的初衷。謝謝三百多位參選夥伴的回應,如同我在「活動緣起」所強調,這不是一場分分計較的競賽,有限的入選數,只是代表《親子天下》能款待照顧的資源限制。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尋找更多夥伴,到未知之地開疆闢土,在看似貧瘠之處「種下蘋果樹」,邀集更多人來播種灌溉、除蟲施肥,期待那千樹成林、繁花盛景的新時代。
立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