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天下
龍寶寶網路專輯-新手父母必看 養兒育女大解析
親子生活粉絲團
親子天下粉絲團
facebook
twitter
plunk
回專輯首頁
養出好寶寶
寶寶親子遊
育兒資源大匯集
新手父母FAQ
父母好幫手
新手父母討論區
寶寶用品
養出好腦力
打造免疫力
吃出營養力
吃出營養力
吃出營養力
養出好寶寶
教養祕技
育兒寶典,小心選錯派典!
作者│詹志禹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雜誌2012年6月號
有句俗話說:「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但在少子化、一胎化的社會趨勢之下,大部分孩子都是「老大」,大部分父母都是「照書養」,令人憂心的現象是:許多父母不知道自己選錯書。
例如嬰兒哭了,父母要不要理他?一般父母的反應是:「當然要理他,他可能餓了或不舒服。若不理他,多殘忍啊!」另一種父母的反應是:「不能理他,他可能要你抱抱。你一理他,他就學會用哭來叫你抱,下次就會哭得更凶、更黏人,你就會把他寵壞!」你選擇哪一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比較感性,是根據父母的天性;第二種反應比較理性,是根據心理學理論,可惜是根據一種過時、僵化、動物模式、控制取向的理論—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盛行於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下半葉雖然遭逢人本主義的挑戰與認知科學的革命,但信徒仍然很多,台灣也輸入不少。行為主義的核心信念就是:人類的天性基本上是趨樂避苦,故其行為的頻率決定於行為的後果—引起愉快後果的行為會增加,引起痛苦後果的行為會減少。所以,實驗者對動物,教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政府對人民,都可以透過獎懲機制來控制後者的行為。這些信念的含意與爭議,可以寫成幾百本書,本文只能以照顧者(父母、祖父母、保母等)如何處理孩子的哭泣為例來說明。
美國有關養育孩子的書籍,至少有兩大派典(paradigm):一派傾向行為主義,另一派傾向人本主義與認知心理學。
小兒科醫師所撰寫的養育書籍,特別容易傾向行為主義,可能因為醫師從自然科學出身,比較喜歡行為主義的科學味道(通常標榜「行為科學」),較不熟悉心理學領域的進展與革命;這類書籍對新生兒照顧者的勸告通常是:「照表操課,嬰兒哭的時候,如果不是餵奶時間,最好不要理他。否則,他的哭泣行為得到增強,以後會更愛哭。」這是假定照顧者為控制者,透過阻塞獎勵,削弱嬰兒的哭泣行為。有些書籍更激烈,把嬰兒想像得很邪惡,會警告照顧者說:「如果嬰兒一哭你就反應,他將很快學會用哭來控制你。」設想父母也可能變成被控制者,親子之間變成一種爭奪控制權的戰場。
另一派傾向人本或認知的養育觀念則認為:健康的嬰兒都是良善而知足的,他們不會無緣無故的哭,他們會哭,通常都是因為有不舒服的狀況或需求產生,例如尿布溼了、肚子餓了、腹部脹氣等,而哭是他們唯一能使用的語言。如果照顧者都不反應,久了之後嬰兒將會學得無助感,他會發現哭是沒用的,環境是無法控制的。他的確可能停止哭泣,但他也會放棄解決問題的努力,變得疏離而不安,難以和照顧者建立信任感與親密感。所以,嬰兒哭的時候,照顧者應儘速反應,至少應先確認其身體或周遭狀況是否正常,讓嬰兒感到安全且有人陪伴。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養出好腦力
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要怎麼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周美青:陪伴,從出生開始
李坤珊:不變,是幼兒的成長需要
10個好禮貌,怎麼教?
更多精彩文章
卡哇姨寶寶大集合
上一張
下一張
加入新手父母俱樂部,交流第一手寶寶教養經驗,入會就送精美禮品,月月還有各種好康等你喔!
加入新手父母俱樂部
會員專屬購物區
熱門影片
新書介紹
0~6歲寶寶 愛的管教100問
專家提出了最新的研究,管教從寶寶出生起就可以開始暖身。想讓管教如倒吃甘蔗般的甜美,最好掌握六歲以前的黃金管教期。
最新消息
歡慶4周年,親子天下iPad育兒特刊,免費下載
這樣因材施教,就對了!
輕鬆搞懂疫苗、流感、細菌與病毒
熱門點選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照護寶寶營養,吃「粗」一點
用愛,不要用擔心陪伴孩子
用「壞掉的唱片」管教法讓孩子學好規矩
什麼樣的保母,可能比較有保障?
Ū�̪A�ȫH�c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