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富士山下的濱之鄉小學,一抬頭就可以看見靄靄白色山頂,這是一所完全符合「日本公立小學常模」的學校,卻也是日本第一所專為實踐「學習共同體」而設定的學校。
濱之鄉小學五年級美術課裡,老師為各組孩子準備了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的著名版畫「大橋驟雨」,卻不告訴孩子畫名,而是讓孩子透過討論、紀錄,去「發現」畫的主題,與畫家創作的過程。
濱之鄉小學每月都有一場公開的「學習共同體」研討會,所有校外人士在這天都能入校觀課,明亮、溫暖的教室完全開放,學生多數時間十分安靜,這樣的自律若無平日練習,絕非可以立即「表演」。
佐藤學教授每年都會到濱之鄉小學觀課三次,並將每堂課進行過程用錄影機拍下研究。「老師的學習」則發生在課後的反思討論時間,這樣的回顧目主要在探討孩子的學習事實,而非教法的批判。
實施「學習共同體」的教室裡,老師不再是「教知識」,而是「設計提問與活動」,協助孩子透過討論與動手做彼此學習,互相援助,也幫助各小組進行「跳躍式的學習」。
建校於明治時代的鄉下老學校睦中學,因實施「學習共同體」而重生,教室裡經常傳出孩子的笑聲。目前全日本已有十分之一,三千多所中小學的教室裡,也充滿著這樣活潑熱切的學習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