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發現,孩子愈大,腦中的擴散思考能力愈差。幼兒天才般的創意是怎麼消失的?要怎麼做才能保住天生的創意?專家指出,九歲前後的創造力教育不大同。透過腦科學來豐富並鍛鍊大腦,才能讓孩子展現大創意。
創造力為何重要?
世界變太快,沒有創造力將找不到新路
在這個時代,創造力更幾乎是新的求生能力。創造力不只是點子多、會畫畫,更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且積極改變環境的能力。「世界變化太快,沒有創造力,只能一直走舊路,但舊路已經不通了!」台大心理學系副教授連韻文指出。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洪仲清,描繪有創造力孩子的樣貌。他說,有創造力的小孩不只是有想像力,還要夠專注,能花時間觀察問題、蒐集資訊,最後找出解決辦法。洪仲清說:「應用到生活上。任何一個發現問題、打破舊習慣的動作,都是創造力的表現。」
各國政府也都清楚創意人才和創造力教育是國家未來競爭力的基礎,強勢以政策引導。PISA(學生能力國際評量計畫)從二○一二年起,增加「創意問題解決能力評量。英國在一九九九年成立「創造力、文化、與教育部門」,最高每年投入台幣四十三億元的創造力教育計畫。挪威更是從國小開始就培養孩子創業的能力,以因應萎縮變動的就業市場。
台灣在二○○二年提出《創造力教育白皮書》,企圖將台灣打造成創造力國度。對爭取世界第一有全民共識的韓國,更是由上到下投入「智慧教育」和「合作解決問題教育」的中小學教育變革,強勢為韓國的大企業培養下一代的創意人才。
什麼才叫有創造力?
「直覺腦」加「分析腦」才能有大創意
培養呵護孩子的創造力,除了投入資源,父母和老師開放的心態和容許嘗試冒險的安全環境,更是創造力發展的沃土。「每個人的生命故事,都可以和創意連結。家長和老師要先做到,任何經驗都不要先去判斷好壞,讓孩子自己去建構意義,」研究創造力教育的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吳靜吉提醒。
另外,各界研究也提醒著父母和老師,兒童創造力發展的黃金關鍵期分別為:學齡前到九歲,以及九歲後的青少年階段。這兩階段,其實都有不同的關卡要超越,也該有不同的教養引導方式。
連韻文指出,每個人都有「直覺」與「分析」兩套認知系統,可以用「直覺腦」與「分析腦」來類比。這兩套認知系統的彈性運用,是發展大創意的基礎。
發揮廣泛的聯想力,需要擴散思考的「直覺腦」。但是要能把天馬行空的點子實踐,則需要靠理性的「分析腦」專注堅持來執行。創造力的發揮,必須結合「直覺腦」跟「分析腦」。「一個能根據目標跟需求,在『直覺』腦跟『分析』腦兩邊切換自如的人,就是富有高度創造力的人,」連韻文說。
怎麼鍛練創造力?
除了想像力,還要專注、邏輯與執行力
然而,連韻文根據國外研究提醒,不少孩子到了九、十歲,會面臨創造力大崩壞的危機。這個年紀的孩子,因為大腦總指揮─「前額葉」開始成長。隨著「分析腦」的成熟,邏輯、務實思考能力的發展,所以壓制了「直覺腦」,因此到了中年級,有些孩子不再像幼時那樣自在的畫畫,因為覺得「畫得不像」。以前那些無厘頭、不合邏輯、發散思考的白日夢也漸漸的變少。
九到十歲成為「創造力」關鍵分水嶺。如何讓孩子在九到十歲前增廣見聞,滋養直覺腦。在十歲後,一方面要繼續呵護直覺腦的發展,但也要展開訓練專注、邏輯與執行力。如此才能讓別出心裁的小kuso,可以練成大創意,讓創造力成為解決問題和不斷創新的基礎。新北市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校長黃瑋寧長期和孩子的相處,觀察創造力是結合了腦、心跟手的一連串工作,孩子通常必須要歷經以下的鍛鍊過程:
1.意識,察覺自己在生活、學習或人際上碰到了哪些問題。
2.找「跟以前不一樣」的新方式來解決面對。
3.好奇想試試看「這麼做會怎樣」的動力。
4.大人可以帶孩子鍛鍊「執行力」,因為孩子勢必得下功夫專注學習,具耐力跟毅力挺過難關,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做完整。
「創意並非沒有代價!如果家長不斷告訴孩子『做這個很冒險喔,會血本無歸。去考公務員吧!有保障,還有退休金。』那現在談創造力就是講假的,」連韻文教授很直率的提醒家長。
「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不可能知道。我們只能給孩子磨練的機會、激發他們打拚的決心,以後才能適應社會,因為我們不可能保障孩子一輩子,」講這話的是王品集團的董事長戴勝益。他不讓孩子接班、不留財產庇蔭,正是因為,可以陪孩子面對未來的,不是父母,而是孩子手中緊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