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孩子成長關鍵力
  • 寶貝成長檢測
  • 一次搞懂孩子長高問題
  • 首頁
  • 孩子成長關鍵力
  • 寶貝成長檢測
  • 一次搞懂孩子長高問題
  • 點我回
    文章索引頁

青春期想長高恐太遲 小一起評估生長潛力

諮詢專家 :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兒科 / 林逸首醫師

小莉出身警察世家,從小懷抱當警察的夢想,可是報考女警有身高要求至少160公分的規定,國一的她相較於其他同齡孩童,相對矮小,因此尋求專業兒科醫師的協助,然而她月經已來潮,且經醫師評估檢查,排除其他病因,同時證實骨頭生長板已經閉合,想再長高恐為時已晚。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兒科主任林逸首表示,臨床上會影響孩子生長發育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種是長期處於生病狀態,比如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腎臟病或是嚴重氣喘等,由於身體不健康,生長發育即會受影響。還有一種是身體看起來沒有明顯病灶,但其生長曲線位於3%以下,或是1年長不到4公分,這時也需要進一步檢查,確認是否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導致之生長障礙。

林逸首醫師指出,生長激素缺乏的孩子,並不會出現像是感冒般、有明顯身體不舒服或是虛弱等病兆,因此家長不易察覺,甚至很多家長觀察到孩子比同儕嬌小,仍抱持著到了青春期就會長高的想法,「問題是很多家長不清楚青春期開始的時間點,是指女童胸部開始發育或男童睪丸開始變大;若等到女童初經來了,男童長鬍子、冒出喉結,都已經是青春期後段,這時才治療恐怕太遲了。」

因此,他認為關心孩子的生長發展,家長應該從國小一年級就先看第一次兒科,讓醫師透過問診、理學檢查、評估營養與生活模式,初步得知孩子的生長潛力,再視情況每半年或一年持續追蹤。「就像健兒門診追蹤嬰幼兒是否打疫苗?生長發育是否正常?學齡後兒童與兒科醫師定期的青少年門診,這樣的追蹤方式比較能精準掌握孩子的生長情形,並且及時治療。」

孩童若是確診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所導致之生長障礙,林逸首醫師表示這樣的孩子應積極治療,透過施打生長激素等正確治療方式,可讓生長發育逐漸回到正常水平。

有些孩子雖然身高矮小,但檢查後並非生長激素缺乏或其他病理問題,這時會先追蹤3至6個月,從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做起,「比如要戒除嗜吃甜點的習慣、均衡營養不能太挑食、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通常習慣改善後,生長發育也會改善。」此外,他強調施打生長激素的孩子,正確的飲食與生活作息同樣不可少,否則會讓治療效果打折扣。

建議使用Chrome、Firefox、Safari、IE11以上瀏覽器
Copyright © 2019-2021 親子天下廣告部企劃製作.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