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近視管理方法有幾種呢?以及該如何怎麼選擇呢?通過這篇的介紹,讓您不再被牽著鼻子走。
首先分為三大項:「藥物、光學、環境」,在臺灣最常被拿來使用的是藥物控制,即阿托品(睫狀肌麻痺劑),已有許多文獻表明高或低濃度的阿托品對近視控制的有效性及副作用,而臺灣使用的比率也名列世界前幾,但近視率依然高的嚇人,到底問題出在哪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導致近視的機轉本來就不會只有單一因子,當然管理的方式也可能不會單一種就會有很好的成效,有些人需要兩三種方法互相搭配才能發揮出控制的效果,就像是生活環境也需要列入考量。
光學管理方法中可以再分為兩大項:「鏡片以及隱形眼鏡」。鏡片包含:「一般單焦、雙焦、多焦、周邊離焦」,而周邊離焦與多焦效果會比較好。隱形眼鏡則包含:「軟式雙焦、多焦,硬式和角膜塑型片」,多焦隱眼分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法,為了達到近視控制的效果則是使用了周邊離焦的技術;角膜塑型片則是藉由睡眠搭配地心引力來改變角膜上的曲率,進而達到離焦的目的。應該很多家長們不知道周邊離焦到底是甚麼吧!簡單來說,近視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眼睛拉長(變凸)所導致,離焦則是藉由一些設計上的改變,來盡可能的防止眼球因為周邊模糊的影像而變長。
最後環境控制中,大部分皆是為了延後近視發生的時間,有研究指出,近視越晚形成的孩童,會有較低機率發展成高度近視或罹患眼睛相關疾病。方法大致有:「飲食、光線調整、戶外活動、近距離工作時間」,這些也與生活息息相關,例如:看書或滑手機時保持燈光明亮、距離40公分左右;空閒時間到戶外曬曬太陽,增加體內激素的分泌順便讓眼睛休息一下。並且就如前面所言,藉由各種方法的互相搭配,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近視控制成效!
在此做個總結,首先再次把上集提及的三大原則複習一次:「據實以告、積極配合、遵守公約」,在孩子大約4歲左右開始學習辨識眼睛檢查中視標的方向,並注意生活的小細節。在檢查過程中,陳述事實有利於查找潛在風險,配合檢查能更精準的測量度數及其餘數據,與孩子溝通後選擇合適的近視管理方法後遵守與驗光師或眼科醫生的約定,達到最有效的互相配合。
在此也給家長們一點小叮嚀,為什麼一直強調與孩子們溝通的重要性?舉個例子,如果在近視管理上選擇配戴眼鏡,則先需了解孩子是否願意時時刻刻並且照著正確的使用方式戴著它;亦或是選擇了角膜塑型片,就需先溝通好清潔及配戴上是否能由家長負責,還有戴上去的異物感孩童是否能忍受。這些重要的事情只能由家長及孩子去協助達成,驗光師們只是輔助。最後也請各位家長們永遠記得一句話「近視一點都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