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朋友向家長反映在學校看不清楚黑板,或在家看電視看不清楚螢幕,相信很多家長心裡的第一個反應必定是”糟糕!我家寶貝是不是近視了?”進而帶他們到醫院、眼科診所或住家附近的眼鏡行進行檢查。而現在,家長們可以有另一個專業的新選擇。
民國105年驗光人員法公布施行後,驗光人員(驗光師/驗光生) 已成為第15類的醫事人員。自此之後,必須通過國家考試領有執照者,才能自稱驗光人員,執行驗光的業務。讓領有證照的專業人員執行驗光配鏡的工作,可以讓國人的視力健康得到更完整的保障。
驗光師在學校教育的養成,除了基礎的醫學相關課程,更著重在眼部組織解剖學、眼球神經生理學、驗光學、配鏡學、隱形眼鏡學、儀器學、低視力學...等學科及術科的專業課程訓練,畢業前的實習課程還需到眼鏡公司內開設驗光所及教學醫院等醫事機構汲取臨床經驗。
大部分在醫院診所工作的驗光師除了基本的視力值量測,眼部手術前後的健康諮詢衛教,主要還進行各種眼科儀器的操作,諸如眼壓計、視野機、眼底攝影機、角膜地圖儀...等設備。收集完患者各式眼結構數據再交由眼科醫師做專業判斷,藉此擬定最佳治療方案。
而在眼鏡店附設驗光所獨立作業的驗光師,一般消費者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測量眼睛的度數,然而其實驗光師能做的事,比大家認知的多更多。舉例來說,雙眼聚合功能不足(convergence insufficiency)是視覺功能異常中常見的狀況,根據文獻報告的研究,大約有2.5%~25%的盛行率。學齡期的兒童及青少年,因為近距離閱讀的時間較長,若有雙眼聚合功能不足的症狀,就可能導致無法長時間閱讀,或讀書寫字時雙眼因為無法近距離精確聚焦而容易跳字漏行,進而影響小朋友在學校的學習表現。
台灣的家長們在學校剛開課的學期初,一般都會接到學校的視力檢查單,在去眼科或驗光所檢查視力的同時,也可以請驗光師加做Cover Test跟NPC ( Near Point Of Convergence) 的測試,如果得到的數值比期望值差,就很可能是雙眼聚合功能不足的潛在族群。
在此另外提供讀者一個可以居家測試是否有潛在近方視覺問題的問卷內容,問題的頻率由從未(0) ,很少(1) ,有時(2) ,常常(3) ,總是(4) ,分別代表0~4分。最後得分加總如果青少年及學齡兒童超過16分,成年人超過21分。則可能為雙眼聚合功能不足的潛在族群而不自知,建議就近尋找信任的專業驗光師或眼科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