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視不只危險,還會影響你我的人生

by 葉育仁 奇美驗光所負責人暨驗光師 / 中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發現2010年全球約有27%的近視人口(約19億人),其中有2.8%的人會演變成為高度近視(約1.7億人),且預估到了2050年近視人口會增加到52%(約49億人),而高度近視會到10%(約9.25億人)。研究並發現全球近視比例最高的地方就是在東亞,其中包含台灣。因高度近視引發的相關眼睛疾病的比例也較高,相關疾病例如:青光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且少數病例會造成失明或不可逆得視力喪失。因此台灣衛生署的國民健康局自1983年起每4~5年追蹤學童近視比例,除發現近視比例到了2000年後節節升高,且歸納出兩個結論;

(1)學童初始近視的年紀逐年提前
(2)越早近視的學童演變成高度近視的機率也越高


家長的態度也會影響學童的視力發展

許多文獻報告表明雙親近視其小孩產生近視的機率也會升高,而在台灣近視率普遍高的情形下,更建議家長確認小朋友有基本表達能力後盡早做第一次的視力檢查。在門市執業經驗發現許多家長在小朋友進入學齡後發現在閱讀時產生:頭歪、瞇眼、鬥雞眼或是眼睛會不自主的飄移,到了眼科診所檢查才發現有一些屈光不正的問題,例如:因先天性的高度遠視產生過度聚合而產生鬥雞眼的狀況、因高度散光而產生看遠看近會瞇著眼睛,或是因兩眼度數落差太大產生的斜視等等,通常這些屈光狀態有機率使學童的眼睛變為弱視而更近一步影響學習狀況。

讀書固然重要 但戶外時間不能少

台灣的補習狀況普遍盛行,小朋友在學校接受一整天的課程後放學還需要到安親班或是補習班複習作業,使得整天看近距離的時間非常長,而近視的原因也正是因為接受過度的近距離工作(時間過久或是距離太短)而造成眼睛的軸距拉長;尤其年紀越小的小朋友在眼睛到書本的距離會越近。有研究顯示近距離閱讀(小於30公分)與持續時間(大於三十分鐘)有很高機率導致近視增加;而研究也發現戶外時間增加對於近視度數控制有30%的效益,因此國民健康署也推出「護眼123」,分別是:

1. 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2次,做好視力存款。
2. 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
3. 每日戶外2-3小時,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學習環境可能有城鄉差距 但是近視並不會

執業後,曾經遇過一位經眼科醫師確認是真性近視後來配鏡的小朋友,當時檢查的屈光度數為近視125度,我建議媽媽每個月的月初帶來追蹤度數與視力值,比較能有效的了解孩童眼睛的狀況。持續了半年其度數也一直很穩定,直到某個月來檢查度數發現度數增加至近視225度。媽媽嚇了一跳老實說我也是,後來問了媽媽這個月的用眼狀況,才發現原本補習只有補心算,後來加了畫畫與彈鋼琴,我跟媽媽解釋這三種都屬於近距離用眼非常長時間的活動,對小朋友這個年紀來說脖子與手發育都還不成熟,眼睛與書本的距離很容易小於30公分,對近視來說風險非常高!後來開轉介單給眼科醫師再讓醫師確認一次度數,眼科醫師點散瞳後檢查的度數回復到原本的125度,醫師說是因為水晶體過度調節造成的假性近視,建議媽媽停掉一、兩樣補習減少近距離使用時間。後來媽媽接受驗光師與眼科醫師的建議,讓小朋友戶外時間增加,補習的時間減少,到最近度數都維持得很好。

雖然學習環境可能有城鄉差距,但是近視並不會。所以不管在哪裡執業,驗光師應該要與家長和眼科醫師共同合作,只要能幫助到家長與小朋友對於減緩近視增加與管理生活習慣來達到管理近視的目的,讓近視不再危害小朋友的眼睛,也讓家長可以對驗光師多一份信任,讓驗光師可以守護下一代的視力健康。

參考文獻:
  1. Holden, Brien A.,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myopia and high myopia and temporal trends from 2000 through 2050." Ophthalmology 123.5 (2016): 1036-1042.
  2. 國健局--近視流行病學之防治文獻彙整研究報告
  3. Ip, Jenny M., et al. "Role of near work in myopia: findings in a sample of Australian school children." 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 49.7 (2008): 2903-2910.
  4. Wu, Pei-Chang, et al. "Effects of outdoor activities on myopia among rural school children in Taiwan." Ophthalmic epidemiology 17.5 (2010): 338-342.
專為孩子設計的全方位近視管理 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