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明日學校
新學習—因材施教時代
李家同教授,我們回不去了!
文/沈政男
李教授在文章裡所批判的學測與指考的問題,可以歸納成「麻煩」、「不客觀」、「對弱勢不利」與「賭博式」幾個面向,然而這些看法,都源自對於台灣升學問題與教育本質的誤解。
李教授說,「全國最多只有5%的人是要經過特別的方式入學的,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這些人而言,聯招是最好的方法」,這句話太可怕,聽得讓人毛骨悚然,卻是李教授整篇文章誇讚聯考「簡單、公平、又不賭博」的立論所在。
大錯特錯!每一個高中畢業生都是特別之人,所有同學都應該有特別的方式,協助他們決定將來要念什麼學校、讀哪個科系,而非只靠單一筆試就決定。
聯考造成的簡單局面是假象,試問,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事情有清楚的分數排行榜?選伴侶,找工作,甚或三餐要吃什麼,有志願排行榜可以遵循嗎?2016年要選總統,可不可以發一份考卷給候選人填一填,依分數決定?教育即生活,既然生活中沒有那麼多筆試分數與志願排行榜,為什麼升大學要「簡單」決定?就因為要走多元的路,所以每個學校、科系採計筆試成績時,會依據學校與科系的特性訂下各科標準與加權規則,這是必要的麻煩。
李教授說,多元入學的甄試項目,看才藝看運動,很主觀又不公平,不像聯考答題,對錯一翻兩瞪眼,沒有模糊空間。這樣的推論又誤解了教育的本質。教育不等於考試,考試不等於筆試,而筆試也不等於選擇題,但聯考的問題,就是把升學制度壓扁成看似公平,其實最不公平的選擇題考試。為什麼不能比領導能力?為什麼不能比人際溝通?不是所有學習能力都能用紙筆測驗來考核,如果擔心不客觀,可以透過考試技術,比如增加考官數目來克服,而非「改回聯招」。
許多支持恢復聯招的人,包括李教授,都把聯考當成弱勢翻身、階級流動的保障,好像改成多元入學,窮人家小孩沒錢請人做美美的自傳報告,沒有練習編故事講動聽話的機會,口試一定輸。這樣的看法,是把口試教授看扁了,也把聯考看得太美好。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老早發表過一篇著名的研究,裡頭顯示,在聯考時代,台北市大安區高中生考上台大的機會,是台東考生的三十二倍,幾十年都是如此。注意喔,是聯考時代。也就是說,大學聯考可以造福寒門子弟的看法,根本只是一個迷思。
至於說考完學測以後要不要參加指考,或者甄試的六個志願要怎麼選擇,形同賭博,那也是誤解。前面提過,未來學測與指考會兩試合一,考一次就好。至於六個志願,用意是鼓勵學生認清自己的性向與生涯規劃,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而不是照著排行榜填上百個志願。事實上本來大學入學應讓各校獨立招生,六個志願要向六個學校分別申請,目前的制度已減少學生與家長的許多麻煩了。如果填六個志願是賭博,那麼寫上百個志願的聯考更是蒙著眼睛賭博。
教改本來就是非常困難的事,多元入學當然還有問題,但也不能坐著時空機器,回去尋找聯考這個單一筆試定終生的過時制度來當救星。
(本文作者沈政男,1968年生,台中市人,台大醫學系畢業,精神科醫師,業餘寫作,曾獲20項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