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在學校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學習能力不佳的狀況,常常被認定是注意力不集中(ADHD)、失讀症或學習異常,但其實可能是因為眼睛或視覺問題導致出現類似的症狀,例如:雙眼內聚力不足的孩童就很常被誤認為ADHD。2014年 DeCarlo 博士發表「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問題的孩童伴隨有視覺異常的盛行率」論文於Journal of AAPOS,論文中針對4-17歲共264位孩童進行分析,五個孩童中有一名被篩檢出有視覺異常,同時也被診斷為ADHD。因此,孩童必須先經過詳細的眼睛/視覺檢查,如果是因為眼睛功能上的問題影響學習力,請盡快擬定訓練計畫來提升雙眼視功能,協助孩童學習。
在歐美國家,兒童眼睛檢查是由眼科醫生(Ophthalmologist)與驗光師(Optometrist)對孩子的眼睛健康和視力進行的專家評估。學校所進行的視力檢查僅能篩出有明顯視力不良的學童,並不能代替眼科醫生進行的眼睛檢查。通過視力篩檢的學生可能仍然存在視覺問題,並影響其學習及課業表現。只有曾接受過專業培訓和懂得如何使用臨床檢查工具的醫師/驗光師,才能對孩子的眼睛和視力進行全面評估。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已接受小兒科醫師門診定期檢查,是否還需要特地帶給眼科醫生或驗光師進行評估? 有些專門的檢查通常不包括在孩童的定期身體健康檢查(健兒門診)項目中,例如: 色覺(盲)檢查、立體視檢查、或者度數檢查。及早發現視覺功能異常問題並加以矯正治療,對於後續改善恢復與提昇學習成效表現等皆有相當大的幫助!
家長可以觀察孩童日常生活時的行為,如果出現下面的狀況,必須馬上進行完整的視覺檢查:
◉ 是否出現一隻眼睛偏移和對側眼不同方位,是總是都這樣,還是疲勞時才出現
◉ 閱讀的時候出現頭部傾斜的現象
◉ 瞇瞇眼或一隻眼睛閉起
◉ 不自然的眨眼或眨眼次數過多
◉ 視動協調能力(手眼能力)不佳
◉ 閱讀時常常跳字漏行
◉ 長時間閱讀後會一直揉眼睛
◉ 看書常常容易疲倦厭煩
◉ 抱怨書本上的字會跳動或黏在一起
◉ 閱讀時出現視力模糊、複視
(1) 聚焦能力:眼睛維持清晰影像的能力
(2) 合作與對正:融像(維持單一影像)能力與視軸對正
(3) 追蹤與注視能力:通常就是閱讀的能力
(4) 雙眼內聚能力:視近物時兩眼向內的能力
(5) 視覺影像分辨:辨別兩個物體形狀、顏色、尺寸和位置距離是一樣或不同
(6) 視覺運動整合:合併視覺與其他運動刺激(如:手、身體移動、平衡或聽力等)的能力;將水平或垂直平面(例如:從黑板到書桌)進行影像轉換的能力
(7) 立體視:雙眼的知覺深度
通常雙眼視功能異常易導致學習障礙,而雙眼視功能異常分類有:「調節」、「聚散」和「眼動能力」等三個方面。
I. 「調節」為眼睛聚焦的能力:孩童出現調節方面的問題,會抱怨看遠看近變換時有困擾,例如:他們看黑板(遠距離)再看回書桌(近距離)會出現模糊、複視的狀況。
II. 「聚散」為雙眼合作能力:如果出現雙眼看進來(內聚)或雙眼看外(開散)的問題,例如:孩童內聚力不夠,在長時間近距離閱讀後,就可能會出現眼睛疲勞、模糊和頭痛等困擾。
III. 「眼動能力」為眼睛追蹤的能力:孩童若在閱讀時會出現跳字、漏字或跳行的狀況,可能就是眼動能力異常,常須使用手指或尺來協助閱讀。
若經過完整的檢查後,發現是因為雙眼視功能異常導致學習能力不佳,可以運用鏡片、稜鏡或視力訓練來矯正,也可以使用輔助工具來幫助學習,例如:閱讀時使用輔助排尺(如圖2),或請老師提供一份黑板內容的紙本協助孩童等。內聚力不足是最常出現的雙眼視功能異常,因為內聚能力不足導致長時間看近時出現模糊或複視的現象。若伴隨屈光不正(近視、遠視和散光),孩童必須先進行屈光矯正後再進行內聚力的訓練。例如:鉛筆推進訓練(Pencil push up therapy)是一種常見用於訓練內聚能力的方式,將鉛筆放置兩眼中間,距離眼睛手臂長的距離,慢慢往鼻子推,在推進的同時,請孩童保持清楚且單一的影像,直到變成兩個影像為止,再次拉遠,再慢慢靠近,每日重複幾次。其他訓練方式包括:鏡片注視(Lens fixation)、稜鏡注視(prism fixation)、轉換注視(Shifting fixation)等等。
依據檢查結果,由專業的眼科醫師及驗光師進行評估後,再決定該進行哪一種視覺訓練、訓練的頻率和強度。通常孩童認真進行視覺訓練,經過數個月階段性訓練後,雙眼視覺的功能都會有所提升。訓練的成效會和孩童的年齡、合作度、雙眼視功能問題的嚴重度,以及訓練的方式相關。除選擇最佳的訓練方式,孩童的配合度、家長和老師的協助也非常重要。最後,雖然訓練都會讓雙眼視功能有所提升,但越早開始進行訓練,能夠越快達到預定的目標,也能夠有更佳的結果。因此,觀察孩童日常生活中的用眼習慣,並了解孩童在學校的學習狀態,在正確的時間點帶孩童進行完整的眼睛檢查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