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塔夫著有三本書,近期著作《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保羅・塔夫長期關注教育、兒童發展、貧窮與社會議題,近年特別重視家庭環境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尤其是有童年負面經驗的孩子,為此研究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更多介紹
塔夫為《紐約時報》雜誌特約撰述,固定為公共廣播節目「美國人生」供稿。其文章散見於《紐約客》、《亞特蘭大》、《紳士季刊》、《君子》。他在《紐約時報》雜誌與《哈潑》雜誌擔任編輯,也是「美國人生」製作人,同時是線上雜誌Open Letter的創始編輯。
2016年2月,劉安婷躍上《Forbes》亞洲版,成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年輕人之一。曾去監獄教書、在非營利組織服務,去過世界各地當志工或老師。...更多介紹
在這些真實歷練中,「教育」始終是她放不下的議題。2013年她告別高薪與舒適圈,創辦TFT,招募適合的熱血教師並給予協助訓練,企圖解決台灣偏鄉教育師資缺乏的問題,補強弱勢孩子的資源不足。
蘇文鈺從2014年開始,帶著一群成大學生,走入嘉義東石布袋地區,教導路得關懷協會長年所照顧的數十位中、小學生寫程式。...更多介紹
為了讓教偏鄉孩子寫程式的「Program the World 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畫」順利進行,蘇文鈺與團隊以「Lulu’s Hand手沖咖啡器」在台灣FlyingV與美國 Kickstarters 平台進行募資。除了成功將盈餘的20%作為「Program the World」基金,更鼓舞了學生勇敢創業。2016年5月,「Program the World」在內政部正式登記為「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啟動開源教材教案開發與社群計劃,蘇文鈺希望不僅幫助偏鄉地區,也能讓全台灣的學生都共享其教學資源。
葉丙成,提倡「BTS教學法」,創造「PaGamO」教學模組。曾獲台大優良導師、台大教學傑出獎、台大MOOC計畫執行長。教學生涯有許多的壯舉:...更多介紹
以教學創新獲頒台灣最高創新獎項「總統創新獎」的老師、史上第一位在MOOC國際舞台以華語對萬人互動的老師、世界第一位把MOOC線上課程變成多人競技線上遊戲的老師;台灣第一位設計「體驗式簡報教學法」,讓小學生、老人院長者來替大學生打簡報分數的大學教授。他的團隊更拿下美國賓州華頓商學院與大學評比機構QS合辦的「全球第一屆教學創新大獎」首獎,讓根植於台灣本土的創新教學,再次獲得世界矚目。
柯沛寧原本從事科技業,10多年前到尼泊爾4000公尺高山上為當地村民募款建校,重新認識自己,立志當老師,更踏上創業路,致力成為台灣及亞洲教育改造及創新的推動者。...更多介紹
抱持返鄉貢獻的理念回台,擔任過教師,並任復興中小學雙語部教學組長、均一中小學創新學習研發團隊召集人。目前以台灣的國中小及高中為主要服務對象,而相關非營利組織以及其他教育相關事業、機構亦為沛德致力發展的目標客戶。針對所有對自我領領導力教育強烈表達導入意願的公立學校及部分非營利機構,經審慎評估,沛德教育將向合適的基金會提出完整學校導入企劃案、爭取導入經費,幫助學校建立品格文化並培養全體師生的自我領導力。
TaiwanBar(臺灣吧)共同創辦人之一,出身新竹科學園區,原為獨立音樂製作人。2014年退伍後,與三位友人創立新媒體公司 – 臺灣吧,擔任執行長,當年年底即推出臺灣吧第一部作品《動畫臺灣史》,掀起風潮,7、8分鐘的動畫短片,提綱挈領的介紹沉重又複雜的臺灣近代史議題。...更多介紹
全系列8集《動畫臺灣史》,在YouTube上總共創下近600萬人次的點閱率。 「臺灣吧不是動畫製作公司,是自產內容的新媒體,」謝政豪強調。臺灣吧希望成立一個教育頻道,替各種科目都製作7、8集動畫短片知識外,包含相關的演講、活動、網路上的素材等,讓中小學生都可先看完第一集,挑選出自己有興趣的,再繼續收看剩餘各集。「像看連續劇一樣,」謝政豪形容,臺灣吧要讓台灣大人、小孩,看到未來學習的新面貌。
LIS(Learning Is Sharing)線上教學平台,以線上影片結合實體課程來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影片多以科學為主,除了有學校老師用作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平台也和台東書屋、國中小合作,讓平台的老師進入校園協助孩子學習。...更多介紹
創辦人之一的嚴天浩,從當初沒資源沒人脈,一路走了4年到現在。他和夥伴改寫了國中小科學課綱-兩年50個單元、重新定義科學要教孩子的是如何像個科學家一樣思考、打造了一系列從線上到線下的科學史課程、的每一堂課都要能引起班上最後一名孩子的學習動機。LIS製作的所有內容都免費放在網路上,要讓每個孩子都能透過教育得到完成夢想的能力。
曾任教育部顧問、政大教務長、政大實驗附小校長。先後擔任教育部的「創造力教育」總計畫辦公室主任、「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目前仍廣泛參與臺灣實驗教育之發展。
張純淑從40年前開始當老師,就不斷反省「教育是什麼?」「學生需要什麼?」持續尋找適合學生的教材教法,不只創辦了宜蘭縣慈心華德福實驗高中,還培育了最關鍵的華德福師資,將教育種子灑遍台灣和亞洲。...更多介紹
今年66歲的張純淑,是天生的老師,只要遇到小孩就像變了一個人,她會拋開身邊的大人,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專注彎下身和孩子說話。對於小孩正在做的事、說的話,總是有發自內心的好奇。
陳怡光被稱為台灣的自學教父,不僅自己的三個孩子全都自學,他還組織全台自學生的家長,並且推動自學相關法案,讓台灣的自學生可以一路無礙進入大學。...更多介紹
前年起,陳怡光更現身台灣的實驗教育,擔任台北市(也是全台灣)第一所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的主任,帶領更多孩子發揮影音長才,也讓台灣在亞洲的實驗教育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成立昶心蒙特梭利,是台灣早期投入實驗教育的先驅。主張蒙特梭利不應該只是移植國外的教材教法,致力於創造台灣本土的蒙特梭利教學,尤其是在國語文教學上著墨最多。...更多介紹
面對蒙特梭利的商業化,她更關心實驗教育未來在社經階級上可能造成的影響,期待國教創新能夠加速,台灣能夠逐步建立自己本土的教育論述。
長期投入國內資訊及程式教育,積極開發創新教學,在3d列印、機器人與無人機的自造與組裝上是教師界先行者。多年來持續舉辦研習、營隊和工作坊,培養無數種子教師和青年選手,一起體會動手做的樂趣。
新北市板橋高中是全國第一所成立自造者實驗場域的公立高中,幕後推手顏椀君老師堅守「just for fun」的信念,拋開機器人製造、3D列印、程式設計等課程,以玩樂激起學生心中主動學習動機,讓孩子因為好玩,所以願意克服困難,全心投入。...更多介紹
設備不是最重要的,老師的目的是要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學習maker主動學習的精神,關鍵是在引導與討論,問學生問題,讓他自己想出答案,而不是由老師給答案。板中也整合跨領域課程,師生都共同跨出舒適圈,成為台灣STEAM教育的開拓團隊。
熱愛自然科學的賴雲立老師也是新北市資優方案授課教師。主攻物理,但也愛上山下海看鳥、賞蝶、觀星。因著maker的浪潮,發現有更多的方法,能把觀察、實作與思考落實到教學活動。...更多介紹
他會在自然科課程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科技的木工操作、物理的光學與電路原理及資訊科技的程式設計,設計製造出「六足自走獸」,能透過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以藍芽傳輸指令進行操控。
台中一中的選修課「TED x tcfsh」,是一堂訓練學生口語表達力課程。雖然「說話技巧」不在學測指考的範圍內,卻是未來職場或生活的必要條件,這樣的起心動念來自於學數學出身、重視講話條理分明的陳光鴻,也因此讓這堂表達力課程應運而生。...更多介紹
一堂表達力課程,無法單靠一位數學老師撐起,還需要借重各科老師的專業能力,陳光鴻更發起中部跨校跨科表達力社群,組成跨校跨科社群共備,讓學生透過課堂上的訓練,在對話中能迅速整理對方的話語脈絡,條列、比較異同,抓出重點、分類、做總結。
邱文盛將Scratch和Arduino在學校資訊課正常化大班級實施,讓所有孩子都可以接觸到友善的創新科技,能用圖形化的程式語言來控制開放式硬體。把很難的很多門檻的國中小運算思維具體呈現在創客教育上,而且讓老師們簡單能夠理解,不害怕學習新技術,並且能多元的規劃自己的課程。...更多介紹
經營自己的課程網站「自造者時代-文盛老師的創意天空」,內建許多自編的創客教材、心智圖大綱、學習地圖等資源,參閱人數超過13萬人;成立「資訊融入教學與行政E化」臉書社群,協助篩選有用的資訊內容,或教學行政上資訊融入的心得分享,社群人數超過3400人。每月第三週會有一次噗浪客夜間雲端帶狀研習課程,也是噗浪客目前為止唯一開帶狀課程「我為人人系列」的人。
蔡煜騰擅長融合自然人文藝術,並以易取得的回收物為材料製作教具。譬如運用廢棄桌椅、廢棧板、廢紙捲、廢棄CD等回收材料,結合科學原理,讓原本無用武之地的回收物,重新展現神奇的功效。...更多介紹
身為竹蟬、迴旋飛機、軌道玩具、甚至手搖發電機、仿生獸等教具等,讓小朋友驚嘆不已,體驗科學的奧祕。他還有一輛機動性高的Maker行動車,將鋸子、電鑽等手工具塞進後車廂後,直接前進偏鄉校園,和孩子一起享受動手做的快樂。
宜蘭縣學進國小教師 (兼任資訊組長)、宜蘭縣科技領域輔導團輔導員。學進國小目前是宜蘭縣溪南的創客推展學校,擅長指導學生運用設計思考的方法,激發創新思維,善用傳統工具與數位製造技術,培養學生動手實作、解決問題與創新發明的能力。...更多介紹
《震旦自造教育工作坊》為震旦集團3D事業因應教育市場與108課綱需求, 從Fab Lab建置規劃、到結合在地特色與專業3D列印技術的實作,及師資培訓合作,完整提供「自造教育解決方案」, 不定期邀請產學研名師經驗分享,協助教師創新教學,一同培育自造人才。
從事業界創新引導顧問、技術商品化規劃。擅長設計思考引導、設計共創、跨領域溝通、創新引導與技術策略設計。對設計教育與設計引導充滿熱忱,期待引導更多跨領域專業人士,應用設計思考進行教育創新與設計思考教育從小扎根的願景。...更多介紹
《震旦自造教育工作坊》為震旦集團3D事業因應教育市場與108課綱需求, 從Fab Lab建置規劃、到結合在地特色與專業3D列印技術的實作,及師資培訓合作,完整提供「自造教育解決方案」, 不定期邀請產學研名師經驗分享,協助教師創新教學,一同培育自造人才。
持續不斷重新調整、設計適合台灣孩子的本土遊戲,讓孩子透過遊戲式教學,擁有更好的學習效果。用遊戲式教學的「玩轉學習法」,提供真實觸動、貫穿一生的學習經驗,讓學員知道如何開創未來、並且面對各種挑戰,喚醒他們的天賦與熱情,成為未來的領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