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遠視儲備量」夠嗎?如何扭轉高度近視的未來?



現在的孩子在學寫字以前先會用手機,長時間近距離盯著螢幕的眼「累」世代,到了小學畢業時已有七成近視。每到九月開學,隨著一張張「視力異常通知單」傳遞到家長手上,家長line群組上也開始討論起視力話題:「網課一學期,近視加100度!」、「我家孩子的遠視儲備用完了…」、「聽說戴周邊離焦鏡片,兩年才加25度而已。」。身為家長的您,若是對這些話題似懂非懂,表示您需要趕緊跟上兒童近視管理的新知了!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越早近視,度數越深

根據國健署調查,幼稚園大班平均每十人就有一人近視;到了小一有二人;到了小六攀升到七人;到了高三則高達九成近視,且其中三成已是5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由於國小是眼睛發育的關鍵時期,若在這個時候長時間且近距離的用眼,近視增加的速度會非常快。

近年因疫情改上網課、戶外活動減少,導致近兩年近視不良率上升,日後將更容易形成高度近視,會有罹患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與黃斑部病變的風險。因此,專業眼科醫師蕭景升提醒,盡量「延後開始近視的時間」以及「抑制近視增加的速度」至為關鍵!




避免錯過治療良機!眼科醫師建議:3歲開始定期檢查、平時確實做到「3010」

兒童由於眼球小、眼軸短,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母胎自帶遠視,約在3-4歲時,尚有200-250度遠視。目前國健署建議幼稚園學童遠視儲備量100度以上,國小學童50度以上,為了能好好保存遠視儲備量以備日後近視相抵,蕭景升醫師建議,兩歲以前不使用3C;兩歲以上一天使用3C不超過一小時;2-18歲使用3C產品以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3010」為原則;每天至少能有2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同時,從蕭醫師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握筆太下面」「寫字看不到筆尖」等不良姿勢,也會促成近視惡化。

避免孩子近視而不自知,蕭景升醫師建議:「從3歲起要定期做散瞳驗光,確認還剩多少遠視度數,若遠視度數開始快速降低,很可能近視已悄悄發生。」不要等到小孩看不清黑板時才檢查視力!「因為驗光度數異常早在視力不清楚之前便已發生,等到瞇瞇眼時多數已經100度以上,錯過早期介入治療的良機。」蕭醫師特別強調因為驗光度數惡化先於視力惡化,所以學童要做定期散瞳驗光,才能放鬆睫狀肌測得真實度數,另外也要測眼軸長度,這已是國際上公認監測近視變化的重要指標,定期追蹤可客觀了解近視變化的真實狀況,有利採取相對應的近視管理方案。

趁早介入治療:周邊離焦設計鏡片能減緩眼軸增長的速度

儘管孩子近視了,積極治療仍是避免度數持續飆升的方針。蕭景升醫師說明,目前常見的介入控制方式有:散瞳劑、角膜塑型片、周邊離焦軟式日拋隱形眼鏡、框架光學眼鏡(包含專為近視管理設計的調節遲緩鏡片及周邊離焦鏡片)等諸多選項,家長可與醫師、驗光師針對孩子的讀書用眼習慣、生活作息等因素,共同討論最適合孩子的近視管理方案。

專業驗光師梁珮瑜建議,睡前有點散瞳劑的學童,白天可搭配「調節遲緩」設計的近視管理鏡片;若能加上變色功能,又可進一步阻擋紫外線和過多光線的不適感;而未點散瞳劑的學童,她則建議可搭配戴周邊離焦近視管理鏡片,藉由特殊光學設計改變傳統近視鏡片的成像位置,中間影像聚焦在視網膜上,提供清晰的遠距視覺。而周邊影像聚焦於視網膜前管理近視發展,避免眼軸過度拉長、進而減緩近視加深的速度。



驗光師梁珮瑜以自己的三個小孩為例,從小積極遠視儲備及近視控制管理下,孩子的近視度數雖因階段性求學影響近視度微增,但仍控制在近視管理的合理範圍。因此,從她多年育兒過程與眼科門診及眼鏡門市的經驗指出,具有周邊離焦及調節遲緩設計的功能鏡片在搭配醫囑運用下,近視加深的速度能達到管理效果。

驗光師梁珮瑜也提醒父母,現在的孩子用3C機會多、戶外陽光又強,建議幫孩子選擇具有抗藍光、抗紫外線或調光變色功能的鏡片。此外因受疫情影響,也可選擇銀離子鍍膜鏡片,給孩子多層保護眼睛的機會。



鏡框挑選跟精準定位學問大,為孩子做好全方位的近視管理

眼睛要用一輩子,家長的態度和選擇的管理工具,不僅影響小孩的用眼習慣,也是小孩是否近視或避免高度近視的關鍵因素。無論選擇哪一種近視管理解決方案,都需諮詢專業眼科醫師及合格驗光師協助驗配,才能讓孩子成長的路上看的清晰、擁抱精彩未來。

專為孩子設計的全方位近視管理 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