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能力之島
找到亮點,讓天賦發光
文/楊俐容
觀念對了,行動就不易偏頗。在談如何找到孩子的亮點之前,父母要先確立以下三個正向態度:
態度1 真誠接納天賦差異
學術界對人類智力的科學研究已有一百多年。雖然「聰明的孩子學什麼都快」是一般人的概念,但有更多學者認為人類的智能可以細分成幾種主要能力。譬如有位心理學家將語文思考、文字流暢性、數字、空間、記憶、知覺速度、推理等能力稱為主要心智能力,並發展出相關的智力測驗。近年來廣為人知的多元智能理論,則認為人類的智能至少包含語文、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肢體運作、人際、內省,以及自然探索等八種。
在不同智能因素的分配上,每個人大概都有一、兩項比較有潛力,有幾項平平,還有幾項怎麼做都做不來。多數孩子只要找到一個亮點,就有方向可以好好發揮,能夠擁有兩項才華就屬難得;至於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行的孩子,終究不多。有這樣的了解,而且真心接納孩子的天賦和極限,才能以去蕪存菁的態度看待孩子的潛能發展。畢竟人的生命與經歷有限,父母的資源有限,孩子的時間體力也有限,而最重要的學習階段、能奠定生涯基礎,是二十幾歲之前。這也就是為什麼對孩子的期待應該符合他的智能分布,多掌握孩子一、兩樣強項,挹注資源讓孩子好好發揮、建立自信;其他項目只要盡力而為就好了。
所以父母面對「潛能」這件事,最重要的自覺和態度,就是要接納個別差異。我還是要提出那個大家熟知的公式:IQ=80%先天因素+20%後天因素。當然,這個比例不絕對精準,但的確有不少研究都支持遺傳因素對智力有影響的說法。有些家長會讓孩子去補智力測驗,希望提升孩子IQ測驗的得分,好進入資優班。事實上,這一類訓練最大的幫助在於因為熟悉測驗程序而對於作答比較有信心、不焦慮。然而,得分是很難透過補習補來的,就算有提高,幅度也不大。
此外,影響智力的遺傳機制很複雜,完全非父母所能左右,即使同一對父母也生不出兩個智能高低和分布都一模一樣的小孩。我確實見過許多有分別心的父母,覺得智商高的孩子比較有價值、數學好的比歷史好的孩子聰明優秀、音樂才華比美術能力更值得投資等。這樣的觀念不只讓許多孩子的潛能遭到埋沒,而且會影響孩子自信自尊的發展,父母真的要戒慎恐懼。
態度2 體認能力發展是漫長道路
潛力跟能力是不一樣的。潛力指的是一個人能力發展的條件或傾向,孩子的潛力可以從IQ測驗結果或者從日常觀察看出端倪。譬如同樣沒上過音樂課程,同樣喜歡唱兒歌,有些幼兒一開口唱歌就是字正腔圓、節奏精準;有些幼兒一樣開口唱歌,縱然陶然自得,但就荒腔走板、五音不全,這兩個孩子的音樂潛力明顯不同。能力則指經由學習訓練所獲得,可以幫助個體去完成被認定為有價值的目標的某種知識、技能或行為反應。潛力若沒有經過後天的琢磨,很難成為能力。譬如,孩子有音樂天分,卻沒機會學音樂,或不肯持之以恆、用心學習,那他有可能成為音樂家,能演奏或當指揮嗎?當然不可能。
雖然後天影響IQ不大,但對孩子的能力發展和成就表現卻有很大的影響。天才型的孩子需要的是啟發。父母的資源、老師的教學,就像按下一個開關,喀!一開,他就自己亮起來;只要維持學習的熱力,有機會就可以登峰造極。我認識一位學小提琴的孩子,從小就嶄露對音樂的熱情和才華,他最怕媽媽處罰「今天不准練琴」,這樣的孩子是天才,可遇不可求。至於潛力不錯但非天才型的孩子,除了啟發之外,還需要更多的琢磨;有沒有教他學習策略、突破瓶頸,有沒有激發他的動機、持續精熟,結果就大大不同。
任何能力的發展都是一條漫長的道路,父母要體認許多能力在開始學習時,乍看是突飛猛進,讓人驚豔;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進展的速度有可能會匍匐前進。這時候,父母應多鼓勵孩子回顧過去達到的學習成就,孩子才有力量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