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能力之島
找到亮點,讓天賦發光
文/楊俐容
態度3 培養務實的自我肯定
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對自我能力的務實肯定,也就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對自己有相對的高期許;只要盡力而為,將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用心做好,就感受得到自我的價值。許多研究發現,一個自我期許較高的孩子,即使無法百分百達成,最後的總體表現仍比低期望者高。舉例來說,一個天分八十的孩子,你對他有九成的期許,他就會發揮到七十二分!另一個孩子天分九十,父母對他的期待只有七成,最後他可能只發揮了六十分。雖然不合理的過高期待會造成強烈的壓力,也是許多親子衝突和傷害的來源,但過低的期望會讓孩子輕易放過自己,或者以為「對啊!反正我也不行」,甚至生自己的氣、放棄自己!
至於小小孩主要的肯定是來自外人,對於自我概念還不成熟的小小孩,你要常常鼓勵他,不吝給予讚美。上了小學之後,學校的學習經驗,包括各項課業競賽的評比,會讓孩子的自我認識漸趨現實;特別是國、高中之後,每個人的能力分布輪廓更加清晰,孩子逐漸認知自己的斤兩,父母不可以一味喝采。孩子需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強項在哪裡,適合往哪裡去;也清楚自己哪些能力較弱,能夠坦然接受。
讓天賦發光除了對個人意義重大之外,從社會的層面來看,了解、尊重潛能的個別差異,讓每個人發揮長才並引以為榮,也非常重要。就以大家最愛談的「競爭力」來說,競爭力不是只有個體,更應及於整個社會、國家。因為唯有國家整體競爭力好,個人才有展現才華的機會。一個國家競爭力要好,不代表每個人都要擁有碩士、博士學位;而是第一,不管哪個職業,會去從事這項工作的人都是該領域最有才能的人,也就是「人盡其才,適才適所」。第二,每個人都能樂在工作,他知道只要兢兢業業展現能力,就能得到應有的肯定,獲得自我的價值感。
記得二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在日本搭公車,那時手裡抱著蹣跚學步的女兒,身上帶著奶瓶尿布,大包小包的。一看到公車進站,就拿出台灣「拚公車」的精神,揣想它會停在哪裡,打算伺機而動。才跑沒幾步,就發現周遭的日本人用一種非常不解的眼神看著我,才知道日本的公車司機絕對遵守工作倫理;站牌在哪裡,公車就一定在那個位置上下客。即使有許多部同時進站,司機也一定會等前面的公車離站後,再把車子開到該有的定位上,既不會超到前面,也不會還跟在後頭就開門上下客,更不會過站不停。這樣的服務,讓乘客可以安心搭乘,而這也正是日本觀光產業的競爭實力。
一個社會的運作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一位優良的公車駕駛,除了必須善於操作大型車輛之外,還要樂於和人接觸,更重要的是他必須以自己的才能和職業為榮,而不是自怨自艾,感嘆「我就是憨慢讀冊,才會在這裡做工」。
期望我們的社會能夠珍惜每一項才能,尊重每一種職業,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適才發展,讓每個工作崗位都能找到最優人力。(採訪整理—江美滿;錄音整理—余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