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能力之島
吳靜吉:還給孩子「自造」的本能
文/吳靜吉
每個兒童都是天生的「自造者(Maker,亦翻為創客)」,熱愛動手做、從做中學習新知、演練技巧。
父母和老師會替兒童準備樂高、黏土、顏料筆、疊疊樂、橡皮筋以及其他美工或科學實驗的器材,讓兒童玩樂操作,甚至玩出作品。可是,當紙筆測驗主導教學時,學生就很難扮演學習活動的主人,就連大部分的課後補習,也都會配合升學的需求、強調考試。兒童拆解物件、解構問題、親身重組、發揮創意的機會也跟著慢慢消失,兒童自造的本能就這樣被剝奪了。
原本主張適性揚才、免試升學的十二年國教之理想,實踐之後反而增加學生紙筆測驗的負擔。美國也因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上表現不佳,而開始重視標準化測驗的教學,不僅違背兒童、青少年的本能,也違反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教育原理。
自造者運動(The Maker Movement)的興起,改變了做中學的命運,這個運動甚至讓美國歐巴馬政府,找到了增強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能力的教育平台。
每一種新科技的出現,都會吸引自造者樂此不疲的透過玩技術去學習技術。不僅個人,還會成群結隊虛實互動、玩樂實驗。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合夥創辦人卡特莫爾(Ed Catmull)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從小的夢想是要創造世界第一部電腦卡通電影,而在做中學的歷程中,逐漸奠定了創意、創新和創業的基礎。
自造者運動已經成為希望掌握自己生活、解決問題,並且互相分享如何解決問題的DIY運動。這項運動也已在學校裡散布開來,為學生尋找真實的學習經驗。
美國伊利諾州的探究學校「Quest Academy」就設計自造者的課程,並且安排自造者的空間,讓學生創意發想、創新轉化,而發展出作品的雛形。老師只有扮演「助長人」的角色,讓學生主動學習、同儕互助,依循適性揚才的原則、跟隨自己的進度構思、自造,並且反思各自熱愛的計畫。
熱心的老師認為自造者教育是由下而上的行動,而不是由上而下的指令。雖然不再教學生為考試而學習,老師仍要求學生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學生反而更投入在自造的活動中習得新知。學習教材和自造行動兩者融合一起,而不是分開兩個管道進行。
學校總有經費的限制,所以不必購買大型的設備,例如: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等;善用紙箱、黏土、舊電腦的零件,就可以做出很有趣的作品。
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倡導,將會助長中、小學的自造者教育,學校開始要求申請入學的學生,呈現自造的作品集,並且在學校的網站推薦成功校友傅瑞德(Limor Fried),她白天是電機和電腦學系的學生,晚上則是熱愛修理電器、樂在自造的企業家。畢業後不久,她不僅是營利公司的CEO,還成為技術革命的領導者,真的是名利雙收。
希望孩子進MIT等名校的父母師長、教育官員,一樣可以參與這個運動,一起還給孩子自造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