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能力之島
吳靜吉:發掘你的多元智慧
文/吳靜吉
英文 Intelligence 在中文裡有幾種不同的用法,有人用智力、有人用智能、有人用智慧。就是同樣的英文字intelligence,心理學家也有不同的解釋。
一九二一年美國心理學會的教育心理學報的編輯問當時著名的十四位心理學家「什麼是intelligence?」答案迥異,只有從經驗中學習和成功適應周遭的兩種能力取得共識。
六十五年後,二十四位研究intelligence的認知心理學家被問同樣的問題時,除了從經驗中學習和成功適應周遭的能力之外,他們更擴大定義並且加入文化元素。
一九八○年初,一些心理學家陸續表示自一九○四年開始以IQ測驗結果所界定的智力相當狹隘,也忽略了文化元素。其中以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的多元智慧(Multiple Intelligences)更是如火如荼的影響教育理念和實踐。智慧不僅多元,還必須包括文化元素。他認為智慧是在某個文化脈絡中,解決問題或創造產品而且被認為有價值的能力,根據這個定義,智慧包括三個部分:一、創造在某個文化被認為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的能力;二、擁有一套技能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三、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發現或創造解答的能力。
加德納認為每一個人至少具有八種智慧:語文(Linguistic)、邏輯數理 (Logical - Mathematical)、視覺空間(Spatial)、音樂(Musical)、身體動覺(Bodily - Kinesthetic)、內省(Intrapersonal)、人際(Interpersonal)和自然觀察(Naturalist)。雖未找到足夠的證據,但他認為人類也可能具有大哉問的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t)智慧。例如保羅.高更(Paul Gauguin)於一八九七年完成的畫作所提出的三大人生問題「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何處去?」
人人都有八種智慧,但因擅長程度不一而導致人各有「智」的特色專長。文學家和編輯擅長語文、科學家擅長數理邏輯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上雖各以自己的特長展現,但要成功通常需要不同的智慧創意有效組合。科學家的報告有賴語文、視覺空間等智慧,而音樂家的演出也必須善用身體動覺等智慧。所有的智慧都可以被培養或加強,也可以被忽視或糟蹋。
《星際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以他個人名字創辦的教育基金會,希望透過創新、證據本位和可以複製的策略改進K-12的學習歷程,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事業和成人生活中各展身手。他說:「每一個人都有才能,只要你能夠四處探索,最後終會發現你的才能。」
推動十二年國教所採取的五大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適性揚才、多元進路與優質銜接,以及盧卡斯教育基金會的使命,其背後的思路和加德納的八大智慧架構是相通的。期許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落實能夠跳脫傳統智力的狹隘範疇,並且選擇適性的智慧創意以及有效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