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能力之島
6要5不怕教養守則:每個家裡都有小創客
文/賓靜蓀
動手做是孩子寶貴的天性,爸媽若能使用「6要5不怕」原則,你的家裡就有未來科學家、創業家。
你一定看過家中小孩著迷於繪畫、積木、樂高或勞作的專注模樣,很多父母以為孩子念書無法專心,卻訝異的看到孩子會為做出喜歡的設計廢寢忘食。其實每個人都是天生的創客,只是在教育和成長過程中,動手做並不被特別鼓勵,甚至被認為在浪費時間。有些人幸運的長大後還維持動手做的熱忱,當成興趣。但大多數人都變成﹁手殘﹂的人,遺忘了自己也曾經對事物充滿熱情的模樣。
父母該如何支持家中的小創客,讓他們的創造欲得以燃燒、學習更主動?
1滿足孩子拆解東西的好奇心
探詢每位創客、發明家的成長歷程,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有個喜歡拆東西的童年和好奇心。
舊金山柏克女校從藝術家拆解東西零件、再重新組成一件藝術品的美學中發展課程專題,鼓勵幼兒園女孩拆解小家電,再將內部零件分門別類、重新組合成自己的創作品。「練習使用螺絲起子等工具,不但訓練孩子的大小肌肉,也讓女孩不怕拿起工具,以會修理家電為榮,而且也學會將小零件分類整理,」柏克學校創客坊老師珍妮.郝蘭德(Jenny Howland)表示。
廢物回收利用也是舊金山創客運動中的一個創意表現。當今最夯的一個動手做活動,就是拆解舊的填充玩具,把裡面的電池取出來,再創造新玩具。一個會讓熊熊肚子叫的電池,裝上另外的裝飾,就會變成一隻小貓咪。不僅展現環保意識,更展現孩子的創意,同時也學會簡單電學。
2當孩子的「彈藥庫」,隨時補貨
喜歡動手做的孩子,需要多樣豐富的媒材、物品或器材的刺激,實現隨時都會湧現的創作靈感。
有三個兒子的作家彭菊仙最常去的幾家店,就是文具用品行、五金行和量販材料店。她在《孩子有想法,我們就想辦法》一書中詳述,老二凱凱是手做達人,看完電影常突發奇想要做電影中的神槌、五連發彈力木槍、鋼鐵手套、五彩籌碼.....她和先生每三週就去店裡報到,購買木材、金屬、鋸子等配備。
3Hold住想幫忙、想教的衝動
看到孩子無助、搞不懂的時候,很多父母會直覺、衝動的衝上前去幫忙。但是,舊金山探索館動手做計畫主持人麥克.沛翠克(Mike Patrich)提醒,動手做是個讓你慢下來試試看的過程,孩子需要卡住、碰到問題的經驗,「只有想辦法讓自己通過這個卡住的部分,真正的學習才發生,」他說。父母不要太快介入,不要立刻幫忙,「提個建議、給他一把新鑰匙,讓孩子自己建立自己的理解架構,」沛翠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