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明日學校

認識宜蘭慈心華德福中學1:感受自然,享受學習

文/李宜蓁


王智弘原本在宜蘭員山開補習班,看過太多被學校、老師放棄的孩子,他們無法在「用分數篩選一切」的教育市場裡找到自己的位置,於是強大的自我亂竄,衍生成暴力或自卑、最後也放棄自己的結局。他在補習班內試圖拉孩子一把,與體制對抗但徒勞無功。七年前慈心剛好籌辦國中部,王智弘隨即結束補習班投身慈心。


在慈心也有考試,但不像一般學校的考試,是透過反覆不斷的操作練習,拿來做淺層、即時且片面的能力揀選;而是用許多創意作業、大量討論,來幫孩子和老師檢視學習成效。學生不會因考試或作業而否定自己,大家都能在廣泛的課程中找到自己的長處和自信,而變得篤定。


沒有壓力,反而想念書

慈心希望孩子從小少接觸電視,以避免電子媒體的負面影響,但八年級有份作業是認真看電視,比較民視和TVBS的不同,等於在上「媒體識讀」;還有份作業是要學生搞清楚ECFA是什麼,與自己有什麼關係,讓知識留在生活裡。


一般體制內的國中生三年都在拚基測,但在慈心,「想念書的人,只要好好拚最後一年,」畢業生陳春儒說,因為沒有壓力,反而會有想念書的動力。


慈心辦學辦出口碑,連新加坡學校也跨海觀摩,從全台各地慕名而來的孩子更是不少,但也有因不適應而轉學的例子。少數高社經家庭的孩子進來一陣子後,家長開始擔心升學問題、感覺校方管太多,不是他們「想像中的快樂學習」。


不同於自由隨性的森林學校風格,慈心其實遵循嚴謹的人智學教育理論辦學。在慈心,營養午餐食材講究有機與在地化,以保護孩子最珍貴的感官發展;學生親自下田、種花,感受大自然的韻律;為保護頭部,外出活動必須戴帽子;儘量不看電視,且八年級才上電腦課,避免養出被動的孩子;親師互動密切,入學時須簽署家長公約,家庭教育需和校方充分合作。繁瑣規定的背後有套完整的人智學教育哲學支撐。


課程豐富,像參加夏令營

一群畢業生七嘴八舌開心聊起在慈心學到哪些不一樣的東西,有爬山、蜜蠟畫、木雕、泥塑、書法、毛線、針車縫紉、烘焙、優律詩美、地方探索......課程豐富到像參加一個長達三年的夏令營。學生李珈說老師像家人,平常他們就直呼「易霖老師」,而不是很有距離的「謝老師」。若英語有問題也可問數學老師,大家都會熱誠的討論並交換意見;另一名同學黃誌敏則說,老師會主動問哪裡還不懂,不厭其煩解釋到他懂為止。他們有的喜歡畫畫、想讀外文、學表演,對未來雖也有不確定,但自在的說高中還有三年可以慢慢想,臉上沒有一絲對眼前的基測和讀高中的巨大憂慮。


這份自在與對世界的熱情,或許是慈心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