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明日學校
台灣學校
翻轉教育現場
張輝誠觀點1:教學應該要趕上考試了
文/張輝誠
今年學測首次出現「李白穿越時空到現代滑手機」的「穿越劇」,引起許多討論。力推「學思達教學法」的中山女高教師張輝誠,分析了學測國文科考題後呼籲,國文的學習,大量閱讀是關鍵、培養寫作能力是當務之急。
104年大學學測國文考題公佈了,一定會有教授、高中老師、補習班開始如火如荼火速寫出解答、分析試題、提供詳解,甚至指出爭議點、批評少數考題品質等等。──我不想湊熱鬧,我只想從學測考題來進行教學現場的反省,以前不是常說「考試領導教學」,但是來看看現在考試和教學現場如何產生巨大的脫鉤現象。
學測國文考題,一如往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選擇題(單選15題共30分、多選8題共24分)、二是非選擇題(看圖寫作9分、文章分析18分、引導寫作27分)。選擇題的內容選材,一如往常兼顧了古典、現代作品(也就是文言和白話比例,總是試圖取得大眾能夠接受的平衡比例);選擇考題型式來看,也照舊盡量做到多元型式,遍及記憶(字形、字音、字義、成語、題辭……)、理解(填空、重組、閱讀測驗……)等等。用文字回答的非選擇題,則有短(100 -150字)、中(250-300)、長(文長不拘,但通常600字上下)三種寫作型態。
總體來看,整張考卷在配分上,滿分108分,選擇題佔54分,非選擇題也是54分。在選材上,考題出自教科書內、與教科書外的比例上,非選擇題只有十八分那題的一半內容出自課內(曹丕〈典論論文〉一段),其餘皆是課外;選擇題則是有一半左右內容出自課外。換句話說,整張考卷有四分之三左右出自課外!
以上現象,告訴了老師和家長什麼訊息?
第一:大量閱讀課外書籍才是致勝關鍵。
從前老師認為只要針對教科書大量填鴨、大量考試、反覆複習,這種方式應付學測前的舊型考題可能還能奏效,但現在真的不行了,而且還會破壞學生學習樂趣,造成學生日後厭惡學習的可怕反效果。
就算老師考再多、練習再多,大考只出四分之一,其餘四分之三全出自課外,並且大考也盡量做到幾乎不和市面上、各學校考題一樣,也就是全都是精心新設計出來的新考題。換句話說,大考考題已經提供給全台灣教學現場改變教學一個良性的誘因,多讀課外書才是得高分關鍵,也才是健康的教學現場。──教科書不是全世界,是老師把全世界限縮在教科書當中,讓學生關押拘束在教科書的井底之下,看不到真正的世界。──大量閱讀,才是真正健康的閱讀與學習模式,更是學生離開學校之後,進入社會的真實學習狀態,老師要在學生進入社會之前訓練出學生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和能力,而不是在學校反被破壞殆盡。
第二:培養學生多元能力遠比不斷填鴨重要。
從大考的選材和內容來看,學生需要的不再只是純記憶力,而是要有多元能力,包括閱讀、理解、邏輯、判斷、重組、分析等等能力。傳統的填鴨教育,就是老師從頭講到尾,學生只能聽課,不辦法在課堂上訓練出多元能力的,學生只能在課後不斷努力背誦教科書及回憶老師上課所說,根本不可能有多元能力訓練的機會。──因為老師填鴨之後,根本不知道學生學習狀況,小考就會不斷出現,毫不間斷的小考(糟又糟在小考品質良莠不齊)不會訓練出學生多元能力,只會訓練出學生更深沉的學習厭惡感!──如何在課堂上訓練出學生多元能力,是新時代老師必須嚴肅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