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明日學校

韓國梨泰院小學:告訴學生 答案永遠不只一個

文/李岳霞


透過網路搜尋,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看到想去的地方離首爾有多遠,還得根據合理的價格(大家都能負擔的方案)、時間,選擇適合的交通工具。這不僅要運用到地理按圖索驥與數學計算的技能,「坐高鐵太貴了,這樣我可能去不了。」或「太遠了,光是交通來回的時間就快一天。」這樣的對話,也在幫助孩子認識錢的價值、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孫范錫笑著說:「一開始各小組要決定去哪裡時最難,因為大家想去的地方都不一樣。學生得在爭吵、說服、協商、少數服從多數的過程中學會讓步與抉擇。」


整堂課,老師都是聲音最小、發聲最少的人。


讓孩子感受知識形成的過程

除了智慧教育,學校也鼓勵老師用STEAM教育統整、活用知識,設計能將數種科目融合的主題教案,至少每週一次讓學生有機會「動手做」,感受「知識的建構過程」。


六年級老師姜允智,只花十分鐘用PPT介紹魯布.戈德堡機械(Rube Goldberg machine)的概念,之後她給小組奮鬥的任務是:在十五分鐘以內,利用益智積木組出讓彈珠滑行至少二十秒的軌道。


這種目標明確、指令少的任務,讓孩子不僅要想辦法完成大目標,也要機靈面對任務衍生的枝節問題。譬如沒有碼錶的學生馬上去取了一台平板電腦,就在發現平板上沒有計時工具時,另一個女孩突然靈機一動說:「就用相機的錄影功能吧!上面會有秒數。」


過程中,每個孩子都非常投入,相當在意能否達標。驗收時的氣氛也令人緊張,還有學生雙手合十祈禱成功。沒想到,最後各組幾乎全軍覆沒,只有第三組的彈珠穩穩滑行了三十六秒。


趁著孩子興致高昂,聲音洪亮的姜允智要大家思考:為什麼每次試驗測出來的秒數都不太一樣?為何第三組的彈珠可以滑行那麼久?


有同學注意到投下彈珠的力量好像有影響,有人說投下的高度不同會影響結果,也有人發現第三組的軌道雖然沒有比較長,卻比別組用了更多個可以將彈珠滯留更久的圓盤積木。在孩子踴躍發言的過程中,姜允智只是靜靜聆聽,引導學生輪流發表意見。最後她要大家再想想,球在動的時候是來自什麼力量?


藉由回想剛才的實際操作,深化能量轉換、重力作功、動能等物理概念。


五十分鐘的STEAM課,姜老師說話的時間不超過十五分鐘,但整堂課節奏緊湊,毫無冷場。


在這兩堂企圖培養小孩解決問題能力的課程裡,我們看到,透過科技與教學根本上的改革,韓國學校正在細心培養孩子「別的答案也有道理的精神」,以及「看得到另一種答案的眼界」。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