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見明日學校

舊金山紐葉樺私校X設計思考:創意是為了讓世界更好

文/賓靜蓀
紐葉樺(The Nueva School)這所只收資優生的美國私校,有很多值得台灣學習的教育「寶藏」。


四月,小學部校長才剛應邀到台灣,分享推動社會與情緒教育的know-how;五月,《親子天下》的採訪團隊,就來到坐擁整個山頭、占地十三公頃、有如度假中心的主校園「挖寶」。


我們想知道,面對智商一百二十以上的孩子,紐葉樺為什麼要強調動手做和關懷?又如何用全球最夯的「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理念和方法,來設計課程?


答案在屋頂挑高、空間開放的綠建築「創新實驗室」(iLab)。這裡,五位全職老師帶領每週兩小時的全校必修課「工程專題」(Engineering Project),結合最新科技和手工,每半年完成一件「影響真實世界」的作品;iLab也主動出擊,和各科老師合作,將「設計思考」的步驟,置入早已大量專題化的課程中。


「設計思考」是一套促進創意解決問題能力的心智模式和方法。原本只屬設計界必備、大學、研究所選修課,紐葉樺將它轉化成中小學教室中可以不斷重複的六階段:深層研究、聚焦、產生想法、決定、做出模型、合作與分享。


從觀察、滿足他人需求開始

很多人誤以為設計思考只是畫圖,但iLab負責人琴.賽克斯(Kim Saxe)解釋,「如果只把想法畫出來,還只是個想法,很不真實。你把它做出來、讓別人生活因此更好,才會帶來滿足。」因此每個專題的出發點是為解決一個實際生活的問題、或滿足周遭他人的需求,並且要動手做出來,不斷改進。


四年級的樹屋專題已經進入收尾階段,孩子們正在為一棟棟木造、兩層結構的樹屋上色。為了替一年級學弟妹「客製化」這個玩具,兩人小組必須去採訪學弟妹、了解他們的喜好和需求,然後設計出包含遊戲、馬達等元素的多層樹屋,再用木工做出模型來,暑假前還會邀請學弟妹來欣賞。

綁著麻花辮女孩這組在森林眺望台般的樹屋旁,另外設計了一個由開關控制的纜車系統,小配件用3D列印而成。儘管纜車滑行有時會卡卡的,但兩位女孩從頭開始就一直為實現學弟願望的努力,其實很感人。


「深刻的去發現別人真正的需要,正是設計思考的第一步,」賽克斯解釋,「老師們很被打動,因為學生因此發展出同理心。」


第二個元素是去找出自己的創意方式。「當發想被卡住時,協助孩子去找其他方法,讓他們去發現哪種方式對自己最有效,」賽克斯表示,時間久了,每個人就會對自己的創造力有自信。


用自我反思單,深化學習經驗

設計思考因此絕對不是有趣的動手玩玩的活動。每個專題結束後,孩子都必須做自我反思(self ---reflection),回答五到十二題開放式問題,再重新思考其前因後果。例如:


樹屋專題最簡單/最困難的部分?為什麼?你如何處理那個難題?你學到什麼?
你最喜歡自己樹屋的哪個特徵?為什麼?


上一頁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