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明日學校
台灣學校
翻轉教育現場
張輝誠老師 課表放臉書 四百老師上門觀課
文/陳雅慧、王韻齡
張輝誠的學生陳慧芸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時,老師不以成績好壞來評斷學生,鼓勵我們參加文學比賽、帶我們採訪作家、聽演講、看展覽、參加研討會。那時我突然發現世界原來很大。老師希望同學間,二十年後比較的是:看看那時候誰幫助的人最多,誰對這個社會做了哪些值得大家驕傲的事情。」
張輝誠堅持透過自己愚公移山的精神影響其他老師,不上電視、不接受媒體專訪,只希望感動親自到他教室看課的人,帶給更多人行動的勇氣。丁亞雯鼓勵張輝誠的話,「只要對學生有利,就是對台灣有利,」他一直銘記在心。
如今他所做的事帶動翻轉風潮,讓不少老師感動的發現:學生的眼神活了起來!老師自己也找回了教學的熱情。熱情會相互感染。「什麼是最適合的機制?就是你要一直去嘗試,就會找到最好的機制。大家不要只是把力氣放在發現問題,要去行動、去解決!」當年燈下苦讀把念師大當做希望的張輝誠,如今也讓台灣的教育界看到希望。
【張輝誠的一堂課】
9:10 上課鈴響 學生拿出《青春第二課》自行閱讀一篇人物故事。讀完後4人一組討論:今天閱讀的文章適合放在哪兩個自行想出的作文題目?並請學生簡單扼要說明整個故事。2月12日這一天讀的是〈門板上的櫻桃與蛀蟲〉─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少年習畫的故事。
9:20 學生上台分享這篇文章可以出的作文題目是「基礎」或「雕琢」。因為達利獲得超現實大師地位,是根基於年少時寫實畫風的扎實訓練。
9:30 學生閱讀「台灣通史序」翻轉講義,讀畢同樣4人一組討論講義上的問題。張輝誠在教室中巡視並回答學生問題,或是走到後方向觀課老師說明上課方式。
9:40 點名學生上台回答問題。張輝誠透過追問帶領學生思考。學生試圖回答「連橫擁有什麼能力可以寫《台灣通史》」,但張輝誠似乎不滿意答案。
張輝誠問:「連橫除了因為在清史館工作看過很多史料,他還做過什麼工作?」
學生:「創辦《日日新報》、在《台灣新聞》漢文部工作。」
張輝誠問:「可以在報社工作,所以他應該還有什麼能力?」
學生:「編輯和寫作,所以有能力編《台灣通史》。」
10:00 下課
張輝誠 小檔案
現任:台北市中山女高國文老師、作家
教學資歷:17年
教學策略:學思達教學法一在課堂上透過不間斷的提問和討論,訓練出學生自學、思考和表達能力。
延伸閱讀:學思達教學網站、《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