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明日學校
台灣學校
翻轉教育現場
張輝誠觀點1:教學應該要趕上考試了
文/張輝誠
第三:寫作能力的培養成為當務之急。
大考的引導寫作是學生思考、表達、書寫、想像等綜合能力的表現,而非選擇題一「看圖寫作」是觀察、思考、表達等能力,非選擇題二「文章分析」是理解、判斷、思考、表達等能力的表現,這些都是可深可淺的能力,淺的地方可用在日常生活,深的可達學術研究。──因為文章分析、寫作表達都是學術研究得最重要基礎!
學測考題的非選擇佔了整張考卷一半分數!如果從投資報酬率來看,其實就意味著高中三年,老師應該有一年半的時間要教學生寫作!事實上呢?當然不是這樣,因為老師們受困於教科書的教學進度,忙著趕課,忙著填鴨,哪有多餘時間可以教寫作?再者,台灣的老師有有效教導學生寫作的方法嗎?答案很可能也很讓人感到驚心。換句話說,又是大考考題內容改變了,教學現場卻應變不急。──理想的教學狀況應該是:教學現場每一節課都是良好的寫作訓練才對。
考試不是會引導教學嗎?大考這樣考,應變不及的教學現場應該如何迎頭趕上?才是我們要關注的焦點。
第一:勇敢改變教學方式吧
不要再從上課第一秒一直講到下課最後一秒了。請注意,這就是最典型的填鴨式教育!一個學生最佳的學習時間只有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老師講超過二十分種,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陡降。再者,填壓的學習成效只有百分之五,講再多,講再久,學生成效只會越差,不會越好。所以老師不要再填鴨了,應該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豐富而多元的能力:自學、思考、表達、合作、競爭等等能力。──如果老師做不到呢?沒關係,有很多老師做到了,請上網參看學思達教學法和臉書社群,有很多老師和文章都會教導大家如何做到。
第二:減少小考、讓段考的考題品質變好吧!
因為老師填鴨,所以每天都要小考的病態學校文化,才一直存在於台灣教學現場,學生永遠都只為了明天小考而讀書,日後要付出的慘痛代價就是,上了大學只剩期中考和期末考,全台灣大學生只會在兩次考前一到兩個禮拜讀書。大學畢了業,沒有考試,就不讀書了!如果每一堂課都在訓練學生能力,每一堂課都有豐富而多元的評量方式(不光只有考卷才能評量),小考就能慢慢消失,學生也才會培養出真正為了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的良好習慣。
再來,大多老師「視出考題為不重要之事」,隨便亂出,要不就從出版社提供的題庫光碟選幾題來出。這樣的狀況是不好的,小考減少,段考就變得異常重要。段考出題老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模仿大考考題的選材、型式和配分方式,這樣才能真正擺脫填鴨的禍害,進行全新的教學革新。更重要的是:出好的考題必須經過全年級任課老師們一題一題公開共同審題,透過同儕智慧,同時也是同儕壓力,讓段考考題品質達到最好狀態!
第三:進行有效的寫作教學
傳統寫作教學,讓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寫出一篇作品,老師辛苦批改,然後發回給學生。這樣模式的寫作教學其實成效並不高
真正的寫作教學,每一篇課內外的文章都是寫作範本,所以每一堂課都是寫作課,就怕老師不會教。另外,寫作應該從源頭開始教,教會學生尋找自己的寫作獨特題材,老師先幫學生發現寫作題材,再讓學生用口頭講出題材及內容,老師當場以寫作技巧來修訂學生講出的內容,最後才讓學生自己找時間寫出來。真實的寫作狀態不是在一堂課時間內就得完成,而是可以醞釀的。學生寫完之後,老師批改時也不要再用八股評語來改作文,而是告訴學生哪些地方好,哪些需要修改。然後讓學生拿回去再修改,重新修改一遍,若還不好,又修改。這才是正確的批改寫作的做法,因為真實的寫作,也是不斷修改的過程!這樣,學生寫作才能長足進步,也才會學到正確的寫作觀念,學生有了寫作的能力和興趣,也就能應付大考寫作!
結論很簡單:學測考題早就變得越來越好了,教學現場要趕緊追上,也要越來越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