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能力之島
新價值
高分非成就
「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只會考高分的學生,對社會是沒幫助的
文/陳雅慧 採訪整理
Q1:你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發現七種IQ》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深深影響教育界。若是你有機會擔任一所國中小的校長,你會如何做呢?
A:我想先強調兩個重要的觀念。
第一,我們應該持續把狹窄的智能定義發展成多元智能。人的強項天賦有許多層面,因為有多元智慧的存在,我們必須持續找出「多元」的不同面向,如藝術和人文類的智能等。學校應該提供不同的素材和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不同的智能可以有發展的空間。
第二,堅毅的性格應該在正向的層面上被不斷鼓勵。不僅是透過不同任務,讓學生有機會培養對挫折的耐受力,更應該去思考這些任務,是否對理想中的社會有正面貢獻。
在課程設計上,我認為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應該要深耕語言、數學素養,進而培養學生在科學、數學、歷史和藝術領域的通識理解。意思是說,讓學生知道科學家、數學家、歷史學家和藝術家等,是如何進行他們的專業研究,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不同方式,理解跨領域的知識脈絡。
無論是學校課程或老師,都必須不斷提供有挑戰性的作業,並給予有建設性的回饋,讓學生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堅毅的態度。
Q2:你曾指出IQ智商測驗,只能測出語文和邏輯數學智能,偶爾也可檢測空間智能,也認為這些天賦在二十世紀很重要。在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你覺得哪些是預測在未來能否成功的關鍵指標?
A:我並非要貶抑語文、邏輯數學或是空間智能的重要性,在二十一世紀這些天賦能力依舊重要。但若只是透過背誦知識來發展這些智能,是沒有意義的。
在二十一世紀,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是: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以及可以和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
目前的確有些方式可以「評量」這些能力。但是,我更希望學校的老師可以用行為來以身作則,老師自己把這些能力化為日常的行動,做給學生看。並且不要透過考試,而是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去認真的發掘學生是否真的可以解決重要的問題、勇於發問、創造出自己寄託熱情的產品,以及有無能力和團隊一起工作。
我一點也不贊成再用更多的考試來評量新的能力,我們已經有太多考試了。透過密切觀察學生的第一手創作,就可以預測孩子是否具備在二十一世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