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洪素卿
諮詢醫生╱高雄榮總遺傳諮詢中心主任
邱寶琴醫師
什麼是罕見疾病呢?
簡單地說,罕見疾病就是少見、盛行率低的疾病。以美國為例,境內有超過三億兩千萬人口,該國「孤兒藥品法」界定,境內罹病人數少於二十萬人的疾病,屬於罕見疾病。
我國對於罕見疾病的認定,除了以疾病盛行率萬分之一以下為參考基準外,考量「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立法意旨主要為提供患者醫療與其他相關資源,因此經「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審議、其他對於罕見疾病的認定原則還包含「是否需要遺傳諮詢或有利於疾病防治、診斷治療困難及疾病嚴重度」、「如現行健保制度已給付之疾病,則不再考量列入罕見疾病」等 。
此外,人為因為素造成的疾病或傷害、後天因素引起的疾病或傷害以及癌症等,即使發生率低,也不能申請認定為罕見疾病。以八仙塵暴為例,雖然傷患人數相較于全國人口仍屬少數,但因為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傷害、無法列入罕見。
目前較為人熟知的罕見疾病包括:苯酮尿症、重型海洋性貧血、成骨不全症(玻璃娃娃)、黏多醣症(黏寶寶)、脊髓性小腦萎縮症(企鵝家族)……等,這些疾病在國內已知的病患人數從數百人到千餘人不等,更有一些罕見疾病,在全世界僅有數個病例,你我都鮮少聽聞。
罕見疾病的發生原因?
大部分罕見疾病肇因於基因缺陷、導致先天性疾病; 這些基因缺陷,有些是突變而來的,有些是遺傳而來的。然而也有部分罕見疾病,迄今尚未發現確實致病原因。
罕見疾病能治療嗎?
近年醫學進步,越來越多的罕見疾病找到治療方法,例如黏多醣症,龐貝氏症,法布瑞氏症……等。
這些疾病目前雖然無法治癒,但及早治療除了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也可以減輕症狀,避免疾病造成心智障礙、發展遲緩,並提高生活品質。
以嬰兒型龐貝氏症為例,在陳垣崇教授團隊研發出酵素療法以前,診斷確定幾乎就等於宣判死刑,但是有了酵素療法後,病患不僅可以存活,只要治療的夠早,還可以與你我無異地生活著。
但仍有部分罕見疾病迄今還沒有特殊治療,像是小小人兒,企鵝家族等等,臨床醫師僅能針對症狀治療,還需等待醫學的更進步找到治療的方法。
罕病患者常見困境?
從醫師的角度來看,罕病病人從發病到確診間的就醫過程,經常是一段艱辛難熬的歷程。這除了因為疾病本身太過罕見,也因為患者常常有多重器官同時受到影響。就像整串粽子,找不到粽掛頭,不僅找不到疾病源頭診斷,患者甚至不知道該找哪一科專科醫師?
以典型的法布瑞氏症病患為例,他們常常從小就開始有疼痛,不出汗的困擾,上體育課或是朝會,只要太陽一曬,症狀加劇,就會想到樹蔭下,涼一點的地方休息,但是同學老師可能認為他們又在偷懶,真是有苦說不出。不少患者在確診前長達20-30年間都處在這種痛苦、且他人難以理解的煎熬、追尋與等待中,部分甚至因而有輕生念頭。
其實,在確診的過程中,不只病患歷經煎熬,對於醫師來說,要作出正確診斷,有時也是一大挑戰。畢竟罕見疾病既然稱做罕病,就表示它很少見。有時候醫師甚至可能遇到台灣第一個患者、或僅存於全世紀極少數個案中的一個。因此,也需要病患對醫師的信任與配合。
罕病患者的困境
除了確診過程比一般疾病更加漫長艱困,罕病患者因為疾病造成的身體障礙,也帶來生活上的不便,甚至形成心理困境。例如,病患因為處處需要他人協助,無法獨立生活,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而對父母而言,即使已經成年人,仍然是心中永遠無法放下的重擔,有的父母甚至為了患兒有人照顧,而再生下一胎弟弟或妹妹,希望在父母百年以後,能擔當起照顧哥哥或姐姐的責任。
罕病治療現狀與展望
台灣在2000年三讀通過「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在此之前,罕見疾病患者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孤兒、社會中的弱勢族群。不管醫療、藥物、生活以及安養照護等各方面都未獲社會大眾重視,直至相關施行辦法與細則陸續公佈後,從醫療、用藥到照護服務等措施,漸趨完備。
罕病法實施至今,政府公告罕見疾病種類共有210種,依照國民健康署的罕見疾病通報個案,為10,272人,若依據健保署重大傷病人數之推估,罕病人數則為10,223人。
公告之罕病藥物品項為92種,每年有超過千名之罕病患者使用;營養品部分目前共有40種、98品項,共符合15種疾病之適應症,目前共計300多人使用。
衛生福利部也陸續成立「罕見疾病特殊營養食品暨緊急需用藥物物流中心」、「罕見疾病醫療補助方案」及在北、中、南、東設置「遺傳諮詢中心」等,提供罕病患者更完善的照護服務。
這一切,罕見疾病基金會以及衛福部國健署等的努力功不可沒。
除了現有醫療外,近年包括基因解碼、次世代基因診斷技術進步,個人化醫療的發展,標靶治療突飛猛進,罕病治療相較於20年前確實進步很多,但是對病患來說,永遠都是不夠的,仍有進步空間。
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酵素療法的進階版、造血幹細胞移植、免疫療法、標靶治療、基因療法等,可能提供罕見疾病更多治療選擇。
罕見疾病醫療面臨的衝擊
但治療費用漸趨上揚,卻似乎使得部分罕病法通過後行之有年的措施,在社會上面臨不同的聲音。除了健保共擬會議,出現「廿一萬健保費救一罕病兒?還是其他五病患?」的聲音!罕藥健保幾給付近年來也似乎越來越困難。
其實,這個部分涉及倫理議題、原本就不易,端視站在哪個角度來看問題!例如,雖然有人覺得一年要花一千多萬酵素治療很貴,但想想,在國家的協助下,讓一個人從必定死亡、轉而能存活下來,而且腦部沒有受損,可以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這樣的投資,其實是值得的。
面對這樣的困境,除了希望大家能更認識以及了解罕病,也期待國家能更落實在醫療、藥物、生活及安養上照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
不過,不可諱言,整體資源的分配也一樣要考慮。可以確定的是,「有明確的治療效果、不管多少錢,都是值得救治。」至於成效尚未確定的治療,除了必須考慮治療無效的情況下、等於是把錢丟進海裏?對於患者來說,在成效未定的情況下,有沒有可能用藥後的結果是壞處比好處多?對病人到底好還是不好,仍值得商榷。
另外一個要考慮的部分是,國外的藥物對外國人有效,對於我們的患者到底有沒有效?畢竟遺傳性疾病與基因相關,而東西方基因可能存在差異。這種情況下,是否將國外的數據照單全收?常常大家也存在不同的意見。
期許政府可以做得更多!
除了已經確診為罕病患者外,有些患者還可能因為疾病太過罕見,醫師看不懂、沒有被確診,根本無法納入罕病法的大傘保護,反倒成了制度的孤兒、成了真正的弱勢除群。如何落實這群患者的照護,是未來可以努力的地方。
同時也希望在「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上能在防治做更多的努力,以阻止悲劇的再發生,及早的診斷及治療。例如,現在有越來越多疾病項目可以透過新生兒篩檢及早發現,但部分項目政府尚未納入補助項目裏面。雖然其中部分在國外也是才剛開始、還未成熟,但有些項目已有明確而完整的篩檢雛形,像是龐貝氏症等,建議可以納入政府補助項目。
希望與親子天下讀者分享關於罕病的看法
罕病病患不是自願的,是不得已的偶然,因此希望大家給予理解與接受,讓我們政府以及社會能夠真正落實在醫療、藥物、生活及安養上照護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