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洪素卿
諮詢醫生╱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專任主治醫師
我看罕見疾病:
罕見疾病不是會傳染的疾病、也不是妖魔鬼怪。
罕見疾病其實就是人類演化過程中遇到的意外,只是機率問題!得到罕病的家族也就是比我們更倒霉了一點,這個突變落在他們身上!
所以從人道立場來看,國人應該要彼此支援,由國家透過適當醫療,對這些受到衝擊的家庭、弱勢給予支持。
〉結節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簡稱 TSC)
結節硬化症是一個跟基因有關的疾病,患者身上多處器官會長出一般稱為「結節」的小腫瘤。病患之所以會長出這些腫瘤,目前已知與兩個重要基因TSC1/TSC2突變有關。這兩個基因就好像是控制體內細胞生長的煞車,患者因為基因突變的關係,出生的時候其中的一套煞車就壞掉了,隨著年紀增長,一旦第二套煞車也壞掉時,細胞就會失控、在全身各處都可能長出結節。
其中,又以皮膚最常出現這些小腫瘤,其他像是腦部、肺臟、腎臟等處也都會長出結節。不過,這些腫瘤幾乎都是屬於良性,可說是不幸中的大幸。
〉疾病症狀
雖然結節是良性的腫瘤,但仍可能因其生長的部位,造成嚴重症狀。例如,當結節長在腦部,又若結節剛好處於腦脊髓液(也就是俗稱龍骨水)管道的重要位置,一旦塞住了管道,影響脊髓液的循環,造成水腦,患者可能馬上有生命危險。若是長在腦部皮質,也可能引發不正常放電、引起癲癇。若長得位置不好或是數量很多,有時候也可能影響智能發展以及情緒控制,也因此,結節硬化症患者有相當比例出現智能發展障礙。
長在腎臟的腫瘤,當體積小的時候,患者幾乎沒有什麼症狀,但是當腫瘤越長越大、甚至越長越多,大到十幾二十公分,除了腹脹、也可能引起急性出血,患者可能因為內出血危及生命。若是腫瘤長得太大、壓迫腎臟細胞,也可能造成腎衰竭,進而需要洗腎。
即便是小小的腫瘤,也可能造成氣胸,患者一時呼吸困難、喘不過氣來,需要跑急診。
至於皮膚上的結節,雖然不會致命,但像是血管纖維瘤等,在臉上看起來像是一顆顆的青春痘,且在患者國中、小學階段就會長很多,雖然每個結節都不大,但小朋友在學校卻可能因此被同學誤以為是衛生習慣不好、甚至遭到嘲笑,成為病童心理壓力來源。
〉臨床差異
結節硬化症患者差異可以很大,有些在出生前,在媽媽的肚子裏,婦產科醫師就看到胎兒的心臟腫瘤、甚至腦部腫瘤。但也有部分患者一直到四、五十歲,因為其他家人發現罹病,回頭檢視家族史,才發現原來沒注意的臨床表現,就是結節硬化症。
患者臨床表現嚴重度差異也很大,不管是腦部、肺部、腎臟、皮膚症狀都有差異。
一般來說,患者的皮膚症狀、腦部結節很可能是國小以前,或國小、國中就出現。
相對之下,腎臟、肺部等症狀比較晚才出現,其中,肺部跟胸腔表現,甚至可能是國中到二十幾歲才出現。
〉疾病認知
目前來看,疾病認知不足是結節硬化症在全世界都同樣存在的問題。不僅民眾對結節硬化症缺乏認知,一般家庭醫師對這個疾病的認識也不大夠;若醫師的腦子裡沒有想到這個疾病,一旦看到病人時、就不會想到這個疾病,不少患者因而沒有被診斷出來。
以一個簡單的數字可說明這個現象。大致上來說,每一萬個人大概有一個結節硬化症患者,這個發生率目前沒有明顯種族差異,也因此,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推估應該會有兩千三百名患者。結節硬化症在健保歸為重大傷病,但目前健保資料庫找得到的,全台卻只有約五百人,據此推測,全台可能還有七十五%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結節硬化症。
這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在哪裡呢?如果幼時就出現癲癇,可能到小兒神經科就醫。若沒有癲癇,可能去看皮膚科醫師,或是到家庭醫學科、一般開業小兒科醫師。若是患者智能發展沒有障礙、也沒有癲癇,症狀不明顯,也可能一直到十幾、二十歲才會因為氣胸到醫院,遇到胸腔或急診科醫師。甚至一直到結婚生子後,才發現腎臟有腫瘤,由泌尿科醫師發現。
〉疾病治療
基本上,結節硬化症的治療是屬於見招拆招型。哪些區域有嚴重病灶、就處理哪個區域問題。例如若是結節造成癲癇,可以用一般癲癇藥物試著壓制,也可能拿掉比較重要的幾顆腫瘤。若是病灶在皮膚,可以考慮使用鐳射手術或是切除比較不好看的部分。當腫瘤在胸腔造成氣胸,則處理氣胸。腎臟腫瘤如果太大,或是急性出血,則可以進行血管栓塞或是手術切除。
最近五年則開始使用mTOR抑制劑治療。mTOR就像是汽車的油門。原本結節硬化症的患者因為基因變異、煞車失靈,無法對抗油門的作用:而mTOR抑制劑就像是幫車子裝上一個輔助的手煞車。目前已知使用mTOR抑制劑治療結節硬化症,可以抑制長在腦部的腫瘤「SEGA」繼續長大、甚至可以讓腫瘤縮小。對於其他像是生長在腎臟、肺部以及皮膚的結節也有一定療效。
〉基因篩檢
結節硬化的基因突變,可能是新發生的突變,也可能是父母之中一人帶著致病的變異點,則有五十%的可能往下傳,這稱為自體顯性體染色體遺傳疾病。基因突變的疾病中,究竟有多少來自於遺傳?又有多少是新發生的突變呢?答案是因疾病而異。估計,結節硬化症中約三分之二是新發生的突變,三分之一來自遺傳。
病人經過確定診斷之後,可以借由基因檢測確認家族是否有其他兄弟姐妹罹患這個疾病。由於變異基因有五十%的機會可能往下一代傳遞,有些患者因此不敢結婚,或是不敢生育下一代。這個問題目前可以透過基因檢測,只要知道病患基因的變異點,就可以在懷孕時抽羊水確認胎兒是否帶有突變基因,或是透過人工生殖,在胚胎植入前做基因檢查。目前約略有八成的患者可以找到變異點。
〉治療感想
從醫二十年來,早年在內科面對內分泌、甲狀腺以及其他內分泌疾病,其中也不少是罕見疾病。從美國讀完博士、回到台灣後,加入基因醫學部,面對遺傳疾病的病人越來越多。其中有相當比例是罕見疾病。結節硬化症患者全身多處器官都可能受到影響,不少患者一次可能要看四、五個醫師,以前患者自己要想辦法針對不同科部醫師分別掛號,常常心力交瘁。台大醫院先前已醞釀成立整合門診多年,而剛好在本人回國加入基因醫學部、部門補足人力後,臺大正式成立整合門診、把相關醫師集合在一起,讓患者一天就可以把有必要的門診都看完。
部分外界民眾不了解罕見疾病,認為患者即使吃了藥也不能痊癒、是無效醫療,但事實上,就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或甚至甲狀腺疾病等其他慢性疾病一樣,許多罕見疾病的患者是需要長期用藥,在長期用藥的狀態下,病情有可能可以控制得很好。
近年治療越來越進步,選擇越多,治療也越來越有效。相對的,在醫療經濟的衝擊,當然也越來越大。但整體來講,「無論是那個家庭得到衝擊,那都不會是他們想要的!」,從某個立場來看,根據機率,罕見疾病是人類演化過程中會遇到的意外,只是得到罕病的家族比我們更倒霉了一點。若透過適當醫療可以使他們的生活更好,甚至可以恢復正常工作、正常生活,部分病患甚至一路讀到博士也沒有問題。重點是,當有治療時、給予治療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