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氏肌肉病變
楊玉欣:生病很苦,更該活的快樂!找一個可以投入生命的事來作!
採訪╱洪素卿 攝影╱王竹君
前言:
楊玉欣,現任立法委員,罕見遺傳疾病三好氏遠端肌肉病變患者。這個疾病患者會從遠端的肌肉開始無力,漸漸地無力感會向軀幹擴散,最終失去行走、甚至生活自理能力。
楊玉欣是在十九歲這年,從醫師口中聽到,她未來終將癱瘓。那時醫師要她去做自己高興做的事情,以後不必再來!

聽聞噩耗,同行的姐姐、還沒走出診療室門,已經痛哭;楊玉欣卻不清楚自己當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什麼樣的狀況?震撼過後,她開始思考人生,「如果我的人生要癱瘓,那麼癱瘓前我要做什麼?我要過什麼樣的人生?」「癱瘓之後我又要怎麼辦?」
楊玉欣說,自己從十九歲就開始思考與設法解決她人生的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
第一個問題,她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如果注定要癱瘓,癱瘓前要有意義的活,要幫助跟自己一樣的人。」
所以她開始做志工,「花一半的時間工作、賺足夠我活命的錢,剩下的時間,就當志工。」
一路從志工、主播,一直到進入立法院、仍繼續為身心障礙者的生命意義奮鬥。積極催生「障礙經驗」從負債轉化為資產,讓各種障礙經驗成為社會創新的核心知能,因此典範轉移的創新社會福利、就業輔導體系,讓障礙者能適性、適才、適所,創造更多讓生命可以投入機會,「不管賺不賺錢,生命要有地方投入與貢獻,你才會覺得活著有意思!」
至於第二個問題,她到現在都還在努力跟疾病共處。
〉把疾病當作禮物 為每個隨機偶然創造意義
「如果你已經受了這麼多苦,還不能好好活得快樂,那你不是很冤?」無論何時,楊玉欣的臉上幾乎總是帶著笑。一般人可能不知道,她的肌肉雖然無力、但神經卻仍有感;也因此,一整天坐在輪椅趕場奔波後,伴隨著她的常常是屁股難耐的痛楚,連夜裡睡覺,也常常因為身體壓到麻得受不了,卻又動彈不得、無力翻身,只好叫醒身旁的先生,重新幫她換個姿勢。
「酸、癢我都還能忍,唯獨麻,真的讓人受不了。」也因此,先生有時一個晚上就得起來幫忙五次到八次,若非常不舒服時甚至要起身協助十次以上。」正常人只要一天睡不好就可能煩躁、體力不支,「而我們是每天這樣活!」「要怎麼跟疾病相處?就是要認清這就是你的真實人生。」
跟疾病共處除了要面對生理上的障礙,心理上的痛苦,有時更難克服!不過,楊玉欣沒有因為得到罕見疾病怨天尤人,她不僅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甚至把疾病當作禮物。
她說,「你不能讓情緒帶著你生活,否則情緒將會把你淹沒、將你拉到海底,游不出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疾病,若我相信它不是沒有意義、沒有理由的,它便絕對是有意義的!而這個意義,你必須自己去創造。」
楊玉欣舉了一個自己與計程車司機的故事,說明每個偶然都有其意義!她因為行動不便,每天上下班都搭乘計程車,有天當她一如往常招了計程車,把屁股坐進車裡、然後再用兩隻手去將腳一次一隻、挪進車內時,司機突然問了一句,「你是先天還是後天的?」有別於過去其他人的好奇、打探,這位司機的問法,讓楊玉欣推測,司機先生顯然是個內行人,因此便回了他「我是先天的。」
結果司機沉默了,過了一段路,司機邊開車、邊跟她說,「你比我太太好多了!我太太也是先天性的腎臟萎縮,住院住了十幾年,最近恐怕不行了。你知道我剛剛出門前在幹什麼嗎?我在打小孩。我有一個兒子,也遺傳了太太的疾病,還是個智障。因為沒辦法送機構、又不能讓他跑出去,出去了就不知道路回家。每次他不乖,我就打他,等他哭累了,睡著了,我就出來開車賺錢。」
楊玉欣回憶,「當他說,你比我太太好多了的時候。我瞬間知道他要鼓勵我。當他說兒子的狀況時,我更深的領悟到他要以他困難的處境,鼓勵我勇敢向前。」楊玉欣在當下決定也要表達她的關心;她問司機待會是否要去看太太?然後在下車時把身上的鈔票都給了司機,「我告訴他,讓我請你太太吃頓好吃的好嗎?」「我心想他怎麼沒有任何反應,回頭一看,一位五十多歲的司機一個大男人雙手緊握方向盤,埋頭在其中哭泣、顫抖。我想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情景。」
茫茫人海中,會遇到這位司機,不是偶然,有其意義。「你對自己的痛苦有越深的體會,就越容易理解別人,也會願意努力,讓生命有更美好的回憶。」「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病雖然很苦,卻也讓我活在這世上更精采。」
〉努力改變制度 要爭取「合理的差異對待」
楊玉欣從國小時體育課永遠拿丙、拿丁,年齡稍大一些時即便在特別班上體育課,還是跑不過其他障別的學生,但她始終都以為自己只是體力差、運動差,常常跌倒仆街、也以為是平衡差,直到跌倒後、掙扎著半天都站不起來,才意識到自己病了,也因此一直到十九歲才確定診斷。但她卻很高興自己因此「沒有太早變病人,在沒有疾病意識的狀態下成長。」她說,像這種尚未有治療藥物的疾病,病人最終要面對的幾乎都不是醫藥的問題,而是「要怎麼活!」甚至有不少人為了傳說中的一線希望傾家蕩產,最後發現根本是騙局,「所以坦承告訴患者沒有藥醫時,也必須要有人告訴病家,接下來怎麼辦?接下來國家有哪些資源可以協助?」因此他在修訂「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時,增訂跨領域團隊主動提供病友全方位全人的協助。她希望讓重症患者從醫療診斷、護理照顧、心理諮商到社會福利等,獲得全面性的資訊與協助。
對於外界部分人士對於罕病治療費用有異見,楊玉欣說,「這樣的保障是應該的!罕病就是一個機率問題!你只要想如果這個病孩子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辦?如果他是你的兄弟姐妹,你會希望社會怎麼對待他?」「歧視是什麼?歧視就是不合理的差異對待。關鍵不是差異,關鍵是合理與否。」楊玉欣認為提供齊頭式平等其實是假平等,對於重症、身心障礙者應該是按著實際需求,給他需要的東西,給予合理的差別待遇才是平等,「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沒有辦法走路的人,國家要想的是,如何去給他一雙比別人的腳還要好的腳。包括合用的輪椅、暢通的無障礙空間!」

如果你相信每個偶然都是有意義的,那麼你便要重新定義與創造每一份相遇,每一個降臨在你身上的事。